卑弥城内的巡查变得极其严格,街道上也比平时多出来许多士兵,他们身披黑色铠甲,手持大刀长矛,到处搜查来往的农户和旅人。
作为暗桩首领,明刃自然注意到街上的变化。他的这间米铺,不算“刺”在内,一共只有六个人:明刃、小月、二人的女儿、两个前台伙计和一个老管家。面对南朝当局的治安高压,这样的暗谍阵容确实太过单薄,他们需要更多外援。
明刃将目光投向大洋街——卑弥东城的一条特殊的街巷,那是似乎是南朝巡查的盲区。
和很多人想象的不同,虽然秋津长年战乱,南朝总体上也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但卑弥城对外来的商人和传教士并不十分排斥。据说,虽然熊泽天皇颁布了禁海令,但他的皇妃们都私下从商人那里偷偷购入海外的新鲜玩意,像是夏国的扇子、砚台、画纸、茶叶、瓷器、胭脂,还有西洋的望远镜、首饰、咖啡、高度烈酒...
而一些与南朝君臣有利益瓜葛的商家,也暗地里将秋津的刀剑、服饰、木器等商品销往海外。对于一些战略物资,比如火油、铜、铁、白银、黄金等矿产资源,南朝虽也严格禁止商家出口,但仍有少部分人顶风作案,只因这里面的利润实在太大了。
城东的大洋街,正是外来商旅扎堆的地方,既有夏国、新罗的商人,也有中原大陆极北来的老蛮子,既有南洋群岛的移民,还有西洋群岛来的金发碧眼的“波斯猫”,可谓鱼龙混杂。南朝对这片区域的态度非常暧昧,既不正式承认这些外来户的合法性,却也不取缔这里的各种交易。
就在这种态度中,南朝依然和海外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联系。甚至在天皇下达了全程巡查的命令后,很多士兵在其他地方搜查甚为仔细,但一到了大洋街,他们都出工不出力,皆因为他们自己在这里也有需要保护的利益。
夏国天元商会是这条街上占地面积较大的建筑群之一,尽管它的正门看起来是那么的低调——一个小小的棕色牌坊上面用草书和秋津语分别写着“天元商会驻秋津分会”字样。其实,除了做生意,这商会和明刃的米铺都承担着刺探情报的职能。
最近这段时间,由于上面的“圣意”,不时有南朝士兵打着“搜查密探”的名义来商会“窜门”,但都被商会以各种方式搪塞了过去。这些士兵走的时候,兜里还都塞满了商会“孝敬”的银子。若是天皇陛下知道他的士兵都这么“搜查”,恐怕又要暴跳如雷。
洛成舟是天元商会秋津分会的负责人。此人体重超过二百斤,长着胖胖的脑袋,圆圆的肚子,和又肥又大的屁股,又圆又宽的肥脸上永远堆着笑,一副人畜无害的样子。他是夏国泷江以南的禹州人氏,家族中世代经商,自三十年前就一直混迹秋津各地,算是一个“秋津通”了。
即便是中原海寇肆虐,两国交往几乎处于停顿的那几年,此人在秋津的活动依然没有停止。他在这里的黑白两道上都很吃得开,连这卑弥城都是他看着一点点建起来的。
洛成舟的书房在临街的三楼,半开的窗子正对着大洋街,斜着看出去,远远的还能望见北面的皇城白塔。这里是大洋街的核心地段,视野也好,洛成舟最喜欢在晚间坐在书房里竹椅上,一边懒懒的喝着茶,一边望着外面的万家烟火。
夜幕降临,他像往常一样坐在窗前小茶几旁,盯着外边的风景出神。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到楼上,随即就有人扣门。
“进来,门没锁。”洛成舟道。
门被推开,来人是商会的管家——何钦。此人的身材和洛成舟刚好相反,他生着一副消瘦的脸,浑身上下无处不瘦,再配着一袭灰黑长衫,如果将他置于海岸边,你甚至会怀疑海风可以将他吹走。年轻时,洛成舟与他二人被称为“肥瘦双侠”,是闯荡秋津的这批商旅中的风云人物。
“会长...铺子来人了!”这人一进门就拱手道。
“哦?”洛成舟头没有回,眉毛扬了扬,吐出一口烟圈,“人在哪里?”
“安排在后院堂屋里呢。”何钦道。
洛成舟站起来,浑身的肥肉像鱼冻一样抖着。“呃,我先过去,你去取两盒上好的‘兰荑’,送过来。”何钦退出去。洛成舟打开身后的一个小衣柜,取出一身便服换上,像个球似的一颠一颠下了楼。
后堂不大,也没有秋津人习惯的蒲团和几案,一间会客的屋子保持着夏国的样式,内置着中原风格的桌椅家具。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