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阅读阁】地址:yueduge.cc
这天一大早,宫里一个下人火急火燎的来到尚书府,传李广夏兄弟与何誝入宫觐见。
何誝近几日眼皮直跳,隐隐已觉得不妥。听那下人的所言,才知秋津人在闽越一带大肆屠杀无辜百姓,消息已传到京城,引发朝野震动。那魔书再次一语成谶,何誝心中仅有的一丝侥幸也被浇灭了。
“近二十年来,可曾发生过这样的惨案?!先盗太和秘籍,再屠叁笤全村,秋津人在我中原如入无人之境,真当我夏国无人!”御书房内,英宗皇帝龙颜大怒,当场将一封书信丢在堂下,他的力道极大,一封纸质的书信竟然射穿地毯,嵌入坚硬的地板内。
这是何誝第一次见夏国皇帝,一个养尊处优的帝王却有这般的功力和身手,着实让他吃惊。
李广夏、李广陵兄弟对此早见怪不怪了。李广夏弯腰上前,拔出地板上的信,迅速的看了一遍,再把信函传递给李广陵和何誝过目。信是闽越边军的一位参将——何匡诋与当地官府联名所写,饶是何誝在《海国纪元》里看到过预言,也被书信中描述的惨案细节所震惊。
英宗闭着双眼,过了片刻,语气稍缓道:“众卿家看,此事该如何处置?”
“回陛下,正如书信中所说,秋津人暴虐残忍,欺我太甚,若不能使凶犯伏诛,不足以平民愤、洗刷国耻,我等的意思,还请陛下早做决断,出兵海外,我兄弟二人愿为先锋,率水军出征,追讨贼凶!”李广夏道。
英宗看了一眼何誝,道:“你是太和教来京城报信的人吧,叫做白小生?”
何誝行礼道:“正是在下。在下乃太和代掌门道远座下弟子,此番来京,就是为了寻求朝廷的支持,共讨秋津恶贼。”接着,他把仓宫一伙如何上门挑衅、如何教盗取经书的过程简要说了一遍。
“岂有此理!岂有此理!”英宗连连摇头。“秋津人如此嚣张,哪里将夏国的朝廷和武林放在眼里!我自亲政以来,夏国何时受到过如此奇耻大辱?这不仅是打太和教的脸,更是在打我夏国的脸!”
王公公立在皇帝身旁,此时也道:“以前清剿海寇的时候,将秋津人赶回了老家,还以为他们会长点记性,谁知这异族死性不改,依然觊觎中原的宝贝,这次竟然还犯下屠村大案,看来不给他们点教训是不行了!”
何誝道:“在下虽是江湖之人,但也是夏国的一份子,时刻感受到国家的荣辱,若朝廷能出兵海外,在下愿尽一份力,成为先锋部队的一员!誓要夺回经书,惩治凶犯,既为了太和,更为了夏国!”他虽然只是顶着白小生的躯壳,但仍对夏国百姓的遭遇感同身受,似乎这具身体的人设已经深深感染了自己,让其不自觉的产生了一种为国献身的冲动。
李广陵也在一旁道:“其实我国出兵海外的条件早已具备,我们水军的操练、船只装备、后援补给,这些年来都有巨大的飞跃。中原与秋津积怨已久,此番秋津人更是欺人太甚,陛下若决定出兵,也是名正言顺,举国上下的百姓也会支持。”
“具体的出征方略,其实我都已经想好了。”李广夏递上一个密折。“倘若我朝出兵,这里就是一个预案了,主要应做好两手准备,外交使团和水军两手都要硬,总体要先礼后兵,再以兵慑敌,以战促谈,不仅要将经书夺回来,把人抓到,还要迫使对方签订条约,在经济上做出相应的赔偿。”
王公公接过折子,递给皇帝。英宗仔细阅过,连连点头,读到精彩处,不禁道了一句:“好一个海外方略!若能照此施行,秋津的遗患可平!”
又沉吟片刻,英宗道:“朕意已决,将举全国之力,组织江湖、官府各方,组建远征军,打过幻海去。秘籍要追回来,人也得给我追回来,死活都要!朕要秋津今后,千秋万代永无能力再侵扰我中原。”
皇帝将那折子递给王公公,道:“此计略甚好,思虑甚为周密,当可完成朕的心愿,多抄几分,发给朝中各部,令各部配合兵部行事!”
英宗说的话是有底气的。他的底气来自二十年来的夏国军备发展,来自这些年朝廷兵部对于水军的巨大投入,来自于江湖和朝廷的通力合作。
尤其在夏国水军军备方面,来自江湖的民间势力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在一众江湖势力中,南山派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
早在夏国初年,南山派在中原还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小门派,恐怕还排不进江湖门派榜的前五十位,根本无法与那些江湖巨擎相提并论。它是一个发源于闽越北部沿海的造船帮派,门下弟子并不善武艺,主要以制造普通的渔船为生。
谁知,南山派第三十四代掌门莫温继位后,励精图治,广招能人志士,革新技术,大力发展造船业,不过二十年光景,已经成为夏国境内屈指可数的造船大户,每年制造各类船只百余艘。朝廷也逐渐把南山派作为兵部水军军备的御用商家。
南山派生产的船只也逐渐从简单的渔船,扩展到各型军、民用舰船。英宗亲政以来,每年朝廷要拿出近五百万两白银用作军费,其中就有三分之一拿来向南山派购买各式战舰和装备。为了改进制船和海战军械的工艺,夏国还派遣使者,重金从遥远的西方聘请回多位舰船和火炮匠人,协助南山派制造战船。如此一来,与二十多年前相比,该派的造船技术和规模已不可同日而语。
因太和秘籍失窃和渔村屠戮事件,朝廷决定派兵远征秋津,远征军所用的船只,就是由南山派制备。
除了完善的军备,英宗皇帝还钦点了远征军的将领,亲自划定了这支军队的人员结构。朝廷方面,由闽越总督李广陵亲自领军,作为远征军的最高领袖,统御所有官方和民间的战力。江湖方面,兵部也在广发英雄帖,招募各派精英,组成庞大的远征军团。
凡是在兵部备案过的武林门派全都接到了英雄帖。
最早响应召唤的是位于泷江君山湖畔的天机阁。天机阁原本是由古代鲁国的姬家一脉传承而来,到今天,这个门派已历经1800多年而不衰。如今的天机阁,已发展成一个派众超过四万人的超级帮派,势力范围遍布大江南北、甚至海外,在中原武林号称“大而不倒”。
据传,天机阁经常协助朝廷处理一些官方不方便直接出手的事务,与夏国朝廷、乃至皇室的关系非同一般。它甚至被允许拥有一支规模庞大的私军。到了英宗称帝的时候,已有天机阁弟子在朝为官,其众多私军也成为了朝廷重要的兵员补充,天机阁俨然已经成为可以和太和教、陀罗门扳手腕的超级大派。
这天深夜,天机阁议事厅内依然亮着火烛。一位身材魁梧的中年汉子坐在正首的主座上,一只手拄着脑袋,看着案上摊着的一封书信,那正是兵部八百里加急送来的英雄帖。这中年人正是天机阁第七十代阁主鲁知远。
他的左侧,坐着一名满面英气的青年将领,此人名叫林宣,是阁里的私军统领。这时,林宣正在慷慨陈词,请缨要去参加朝廷的远征军。
鲁知远的右手边坐着一名年近六旬的老头,一边听着林宣说话,一边抽着烟斗,捏着烟斗的一只手居然呈现出淡淡的金色光泽,那只手竟然是一个义肢。这老者坐的极为随意,几乎是盘腿坐在椅内,一头的银丝华发随着他的脑袋优哉游哉的晃着,不时还吐出几个烟圈。在整个天机阁,恐怕这老头是少有的几个可以在鲁知远面前如此放肆的人之一。
“爹…你这个烟味也太重了,咱们商量正经事呢!您老控制点,大晚上吊烟袋对身子也不好…”鲁知远一脸无奈的看着这老头。这个看着略有些玩世不恭的老头子居然是他的亲爹——天机阁前任阁主鲁知秋。鲁知秋的名讳在中原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凭借着一把看似平平无奇的短刀,此人早在数十年前就打遍天下无敌手,硬生生打出一个“中原战神”的名号。
别看鲁知远在下属和外人面前总保持一个英明神武的形象,可在当年,他这个战神老爹,那可是有事没事就把他当球踢的,把他虐的跟个啥似的。按照鲁知秋的话说,虐是亲,踢是爱,严父才能养成有出息的孩子。
听到儿子的话,鲁知秋长长吐了一口烟圈,哼了一声道:“哪个说抽烟袋就不能谈正经事?”他熄掉烟杆上的火苗,封了烟嘴,将上面的绳子在杆上缠好,把烟杆在腰边拴上。“这个事情,我看这样吧,你们都别争了,知远你还得在阁子里坐镇,就由我这个老骨头带着宣子和冰儿,去一趟秋津,阁里拨给我一些人马,一起上路。咱们兵多,说不定天机阁还能混个远征军的主力呢!”
宣子是老头对林宣的一贯称呼,在鲁知秋眼中,自己和林宣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却是亲眼看着他长大的,几乎把他当作自己的孙子。他是个传统观念很重的人,也的确想要个孙子,只可惜鲁知远的众多孩子里,却也没有一个儿子。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冰星记》转载请注明来源:阅读阁yueduge.cc,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