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玉其二

萱之桥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阅读阁yueduge.cc),接着再看更方便。

在莎翁戏剧李尔王之悲剧中,也有nothingness一词用处非常之多,可以表示虚无之意,也可以证明只有无是有之最后处境。莎翁此剧故事情节很简单,结局讲的是李尔王失去了国家和三个女儿,并和洛洛斯特公爵在老年之时在流浪中相遇诉苦。那公爵之子爱德蒙弄得两姐妹一个自杀一个被毒,又处死了国王的三女儿。爱得蒙害了自己同父异母的哥哥,又导致其父也就是公爵双眼被挖。所以莎翁强调虚无,两个流浪老人一无所有的相遇,与作者安排得最后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于作者心理,我们可以这样设想,他空负才华,却不合于当时选才审能的主流标准,甚至有家庭矛盾的相逼,这种欲望矛盾也不一定非得只代表男女情爱之欲。玉之前身为石,有想表达的欲望,想证明自己的欲望,这不就是石头记成书的最初理由吗,所以作者每次的砸玉丢玉矛盾也可以按照叛逆反抗来理解,作者真实的经历和品质和贾宝玉几乎是一样的,他必须写这本书,必须像顽石一样有这种表达的欲望。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这血书在石头身上,自然就如同在作者身上一样。讲到书中带欲之愿望,更好理解。小红得半欲,就有敢在大观园追求真爱的勇气和举动。这半欲促使她想表现自己,最后得偿所愿跟了凤姐。对于宝玉她想接近,对于贾芸大胆示情。对比第七十一回痴丫头误拾绣春囊导致的第七十四回惑奸馋抄检大观园来看,就知道其不俗之气了。妙玉之欲,可称妙欲也。判词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示其欲也。鄙作前文有妙玉答黛玉问茶之句,则可对应其黛玉宝玉之情的理解来反应出其欲望来,可以参看。宝玉之欲最为明显,他想博得所有女孩子的好感,所谓痴性,所谓意淫,都可谓欲望也。初次问黛玉是否有玉,是不满世俗之金玉良缘之意,也是颇为信服此事之以物为情证也,所以书中很多人都是以物定情局的。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木石前盟,他要的就是这种追求真爱,表现的就是这种欲望,所以问黛玉是否也有这种欲望。开始时就引发了与黛玉之情感纠葛。这种以心猜心之举措和心理在后文中屡有涉及,也是男女恋爱时最常见的心理,所以问玉之举当可如是解之。当然也可以解释为从始至终宝黛之情为世所阻,所以每失有事,则是被人夺此欲望,而宝玉叛逆而反常也。宝玉自愧为须眉浊物,见有如天仙之黛玉下凡反而无玉,就愤而摔玉,以其不通灵,不择高下也。其实是反对天生带来的富贵之势也。比如见秦钟时也表达过类似之意,恨富贵害人。亦可表示对抗金玉良缘之世俗成见,表现出对剥夺其欲望的反对,欲毁其欲,有点类似于第二十一回之宝玉之续庄子之文也。意为去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丧灭情意。这就是灭欲之举。第二十五回通灵宝玉通灵宝玉被蒙蔽,也指情欲之所蔽也。和尚之诗可证之如,粉渍脂痕污宝光。其中第一首也值得玩味:“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只因锻炼通灵后,便向人间惹是非”。石头之时无悲喜之情,惟成玉之后有了欲望才导致宝玉肉身有大悲大起大是大非了。宝玉别号,共有五个,分别是混世魔王,言玉石之反叛个性;绛洞花王,得一红也,且有护花之欲也;富贵闲人,得玉之象征也;无事忙,言为所欲而忙,非为世俗之欲,故言无事也。最后一个是怡红公子,可见宝玉得一红而全玉者。宝玉为情而莽,为玉而急,故有慧紫鹃情词试莽玉一节。黛玉亦为全欲者,因其所求也。亦求之于宝玉者甚多也。其所求愈多而不得者,或见别人所持多者,希其亦多也,此亦为多欲之极也。与宝钗性情对比可知,钗看似性情之冷于感情者,含蓄求之(除了在绛芸轩绣鸳鸯之举),几近于无欲。而黛玉心性之高,况于他人比之所缺多矣,故有巨欲,亦属合理也。余平伯较早的指出红楼梦抉微一书中色空说说着了。如红楼梦的色空说,明从金瓶梅来。又在其书中说“我尝谓这书在中国文坛上是个‘梦魇’,你越研究便越觉胡涂。”

色空说是作者意图的一方面,之所以强调其重要性,还是来反衬情的大纲目也。简单来讲色”与“空”并称,谓物质的形相及其虚幻的本性。唐朝王维《谒璇上人》诗序:“色空无碍,不物物也;嘿语无际,不言言也。”

清代吴伟业《清凉山赞佛诗》:“色空两不住,收拾宗风裡。”

其中都可以用甲戌本开头一世推翻:“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小说推荐:《我能听到凶案现场的声音[刑侦]》《[足球]安东绿茵日记》《大将》《斗破之我为雷帝》《年代:我有一扇两界门》【燃文小说网】《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破云2吞海》《阴影帝国》《回到仙尊少年时[穿书]

《屈解红楼》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