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义王指的是蒙古土默特部首领,成吉思汗黄金家族达延汗后裔,也是万历时期稳定明蒙关系的重要人物之一。
自隆庆四年,明朝与蒙古达成和平协定,开放十一处边境贸易口岸之后,这已是明朝第三次嗣封土默特部首领为“顺义王”了。
事涉边疆安稳,张诚不敢不慎重,
“宣大总督尚书郑雒有题掲,顺义王的马是送给的内阁辅臣的,这是万历十二年,黄台吉嗣封时的老例。”
朱翊钧知道此“黄台吉”非彼“皇太极”,这个蒙古土默特部的黄台吉,指的是第二代顺义王辛爱黄台吉。
“奉藩归款,四夷献宝,此乃太平盛争之景。”
朱翊钧看着手中的奏疏道,
“顺义王送马是好事,先生也太小心了,说甚么‘人臣自有分义,每戒于私交’,还题请将原送马匹收入内监,或发京营骑操。”
“一匹马而已,朕又不能骑马,顶多瞧上一瞧,哪里会‘夺人所爱’呢?”
张诚忙道,
“顺义王能送内阁马匹,皆因皇上仁恩徧覆,圣武布昭,内阁得蒙圣恩,自是应具实上陈,乞请皇爷圣裁辞受与否。”
朱翊钧心中叹气,
“外夷向化,也是内阁众臣运筹賛襄,岂可拒绝?着令受之,以慰外夷之心。”
张诚连忙应下,又道,
“虏酋慕义来王,祖孙三世称臣奉贡,先后实无二心,此皆我大明宗社神灵之所感孚,皇爷盛德之所砻服,哪里是臣下的功劳呢?”
“内阁若知皇爷此心,必定感戴天恩之至,为皇爷竭以驱驰之力。”
朱翊钧这回倒没再不好意思,他只是觉得有些恐慌。
前世读史书,只觉得皇帝唯我独尊、不可一世的样子十分可笑。
独裁者不但不觉得是自己受了天下臣民的供奉,反而还以为是天下臣民皆得仰仗于他才得以生存。
如此妄尊自大之人,却握有生杀予夺之权,天下子民如何能不受其害?
但此时的朱翊钧却对自己一直以来的想法产生了质疑。
皇帝以为天下独他一人,会不会是因为周遭人在不停地向他灌输这个观点呢?
亲行庙礼是大孝飨亲,灾时减征是天恩浩荡,蠲免苛税是圣心悯仁,就连让臣子接受一匹外夷送来的马,也能被三呼万岁、感戴之极。
一个人从小就长期处在一种“每时每刻都有人向自己磕头谢恩”的环境里,又怎么会养出属于正常人格的人性呢?
朱翊钧在心里为万历皇帝如此辩驳。
万历帝可真难啊,他的人格在幼时一定是完好的,分明是周围的这些“奴才”扭曲了他。
把一个“人”逆转成了“主子”还不算,却还因此反过来指责他缺失了人性,这实在太不公平了。
万历帝这一部分缺失的人性一定不是因为他先天缺少了这一部分的根。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