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信息硕果

天才一秒记住【阅读阁】地址:yueduge.cc

共享信息硕果

由于互联网络的迅速发展,电子邮件的通讯方式已遍及世界各地。在发达国家里,当机构或个人提供他们的联系地址时,他们不仅要提供电话号码,通常还会给出电子邮件号码,可见,电子邮件已很普及。当我们需要和国外的机构或个人联系时,用寄信的方法,时间会太长;打国际长途电话,费用又太高;而发电子邮件,一页信息只需几元钱,又会迅速传到,是目前很好的联系方式。

在《参考信息》上,还曾刊登过用卫星医疗网络和互联网络传递治疗方案,抢救病人的一个真实故事。

在非洲的肯尼亚,有一位医科学生患有镰刀型红细胞贫血症,病虽已得到控制,但一时难以治愈。

后来,他的病情突然恶化,出现肾衰竭,需要作血液透析治疗。但这治疗方案需要使用稀释血液的药物,然而,这样做可能会对镰刀型红细胞贫血症患者带来致命影响。

当地及附近没有较好的医学图书馆,得不到很好的医学解答。

打国际长途电话进行咨询,每分钟就得花12美元,医院无法承担。

面对这种情况,为他治病的布卡奇博士利用他的特殊设备———个人计算机输入了一个寻求治疗方案的紧急呼吁,通过无线电信号发送到附近的一个卫星地面站。

几个小时后,地面站把信息发射到卫星生命组织的小型卫星上,这颗卫星每天飞越非洲上空4次。

几个小时又过去了,卫星进入美国波士顿的电子信号搜索范围,布卡奇博士发出的信件被传送到卫星生命组织的地面站,地面站的工作人员又通过互联网络,把信息传播到世界各地。

时间又过去了半天,波士顿方面从互联网络收到了一个电子邮件,它是伦敦圣玛丽医院一位曾经成功地处理过一个类似病例的内科医生的答复。

该医生提出的方案是:采用小剂量的血液稀释剂Heperin。

于是,卫星生命组织的一位工作人员通过电话把这一信息告诉了布卡奇博士。他按照这个方案挽救了肯尼亚那位医科学生的生命。

还有,1995年4月,报纸上曾刊登了一则很引人注目的消息:北京大学几位学生,通过国际互联网络,向全世界医学界发出了一封电子信函,大意是,他们的一位女同学,因患某种怪病而生命垂危,急需确切的诊断。

信中,他们详细地叙述了她的病情。

信发出十多天后,通过电脑,他们共收到了1000多封电子信件,世界各地的专家各抒己见,提出了诊断意见,最后,确诊这位女同学患的是罕见的铊中毒,通过对症治疗,病情得到了控制。

1997年4月26日,美国得克萨斯州一名12岁的男孩,无意中救了一位芬兰女大学生的生命,成为美国和芬兰新闻媒体报道的重要新闻。

或许有人要问:一位小男孩怎么能救异国的一位女大学生的生命呢?不是在讲“天方夜谭”的故事吧?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必知的网络科技-冯志远》转载请注明来源:阅读阁yueduge.cc,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必知的网络科技-冯志远》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