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阅读阁yueduge.cc),接着再看更方便。
一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陽明的语录、论学书信的简集,为明陽学派的启蒙典籍,流传甚广。“传习”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
王陽明(1472——1528),字伯安,号陽明,名守仁,余姚(今浙江)人,曾筑室故乡陽明洞中,世称陽明先生。11岁前在祖父王伦养育下成长,后随父王华到北京,一度热心骑射、研习兵法。18岁时在回余姚途中拜访程朱派学者娄谅(1422——1491),娄谅向他介绍朱熹的格物说和“圣人可学而至”的思想,使他深受启发。21岁中乡试,遍读朱熹著作,28岁中进士,任职于工部,后又担任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正德元年(1506)武宗朱厚照继位,太监刘瑾专权,王陽明因抗疏救援戴铣等人被刘瑾廷杖,不久贬为贵州龙场驿丞。正德三年他的思想发生了大的转变,背离朱熹的向外穷理的格物穷理之说,认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并在当地创立龙冈书院。刘瑾伏诛后,他被召回内地,历任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北京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文选清吏司员外郎,考功清吏司郎中等职,后升任南京太仆寺少卿。正德八年,至滁岛督马政,正德十一年升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奉命镇压赣南农民起义。正德十四年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六月,他奉旨督兵讨伐宁王宸濠在南京发生的叛乱,事遂,奉敕兼巡抚江西。明世宗继位后,他被任命为南京兵部尚书参赞,封新建伯。后因遭到反对派的攻击和排挤,从正德十六年到嘉靖六年(1527年)一直过着退隐生活。嘉靖六年五月朝廷再次起用王陽明,镇压广西农民起义,后兴办南宁书院,建立思田学校。嘉靖八年病重,上疏请求回乡养病,翌年初卒于归途的江西南安舟中。
二
在哲学方面,王陽明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说,否认心外有理。认为事物的道理或规律离不开心或意识;他还认为,离开人天赋的良知,就无所谓万物,人的良知是自然界万物存在的依据,所谓物也就是人的意识的表现,精神、意识等是第一性的,万物则是意识派生的。
在认识论上,王陽明宣扬“致良知”与“知行合一”说,认为人的认识就是对本心良知的自我认识,人都有良知,良知也就是天理,一切事物及其规律都包含在良知之中。达到本心的良知,也就达到了对一切真理的认识。
他还宣扬“知行合一”说,但这种知行合一不是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而是把知与行合而为一,以知为行,认为知是行的先导,行是知的体现,知是行的开端,行又是知的完成,知中含行,行中含知。
总之,王陽明的心学哲学思想纠正了程朱理学的烦琐流弊,注意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陽明学派,流行达150年之久,其思想中包含的个性解放的因素,则为近代康有为、梁启超、熊十力等人的推崇。王陽明的思想在明代中叶传到日本,在明治维新的日本思想界颇有影响。
王陽明的哲学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著作里,如《传习录》、《大学问》等。其中《传习录》最为典型。
三
《传习录》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由陽明先生生前所授的弟子们整理编辑。后又于陽明先生身后,几次汇整增补,成为今日所流传的《传习录》。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小说推荐:《从流民开始修仙》《末日杂货铺[经营]》《欢迎来到我的地狱》《赛博朋克:2075》《岁岁平安》《飞扬跋扈,从唐人街开始》《天命在我》《男主的豪门后妈躺赢了》《我在西伯利亚打地鼠》《普罗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