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转载请注明来源:阅读阁yueduge.cc
·元神元气元精·
答陆原静书
陆原静,即陆澄,见卷上·《陆澄录》。
【原文】
来书云:“下手工夫,觉此心无时宁静,妄心固动也,照心亦动也。心既恒动,则无刻暂停也。”
是有意于求宁静,是以愈不宁静耳。夫妄心则动也,照心非动也。恒照则恒动恒静,天地之所以恒久而不久也。照心固照也,妄心亦照也。“其为物不二,则其生物不息。”有刻暂停,则息矣,非至诚无息之学矣。
【译文】
来信写道:“着手做工夫时,感觉到心没有一刻宁静。妄心固然在动,照心也在动。既然心无时不动,那么,也就没有片刻停息了。”
这是刻意寻求宁静,所以就愈加不能宁静,妄心是动的,照心不动。恒照就能恒动恒静,这正是天地永恒运动的原因所在。照心固然是明亮的,妄心也是明亮的。“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息”,只要有片刻的停息,就会死亡,也就不是至诚无息的学问了。
〔评析〕
没有变化也没有静止,有静止必有变化,整个世界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动、不变的。事物变化的原因是由于气的聚散流转,由于“陰陽刚柔相胜”,陰与陽、此与彼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普遍存在的。彼消此长,此消彼长;此胜彼败,此败彼胜。其结果,总是一方压倒另一方,绝不会双方同立并存,所以才有生死、贫富、得失、枯荣、盛衰等变化。
【原文】
来信云:“良知亦有起处,”云云。
此或听之未审。良知者,心之本体,即前所谓恒照者也。心之本体,无起无不起。虽妄念之发,而良知未尝不在。但人不知存,则有时而或放耳。虽昏塞之极,而良知未尝不明,但人不知察,则有时而或蔽耳。虽有时而或放,其体实未尝不在也,存之而已耳。虽有时而或蔽,其体实未尝不明也,察之而已耳。若谓良知亦有起处,则是有时而不在也,非其本体之谓矣。
【译文】
来信写道:“良知也有开端的地方……”
也许你没有仔细听讲。良知是心的本体,也就是前面说到的恒照。心的本体,无所谓有否开端。即使妄念产生了,良知依然存在。然而,人若不知存养,有时就会放失了。就是人糊涂闭塞到极点,良知仍旧光明。但是,人不知体察,有时就会被蒙蔽。即使有时放失了,良知的本体并未消失,此时只要存养它就够了。即使有时被蒙蔽,良知的本体仍旧光明,此时只要体察也就够了。如果说良知也有开端的地方,那么,良知就有时不会存在,如此,良知就不为心之本体了。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王阳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阅读阁yueduge.cc),接着再看更方便。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