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王好古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阅读阁yueduge.cc),接着再看更方便。
草部
木香
气热,味辛、苦,纯阳。味浓于气,阴中阳也。无毒。
《象》云:除肺中滞气,若治中、下焦气结滞,须用槟榔为使。
《珍》云:治腹中气不转运,和胃气。
《心》云:散滞气,调诸气。
《本草》云:治邪风,辟毒疫瘟鬼,强志,主淋露,疗气劣,肌中偏寒,主气不足,消毒,瘟疟蛊毒,行药之精。
《本经》云:主气劣、气不足,补也;通壅气、导一切气,破也。安胎、健脾胃,补也;除癖块,破也。与本条补破不同,何也?易老以为破气之剂,不言补也。
知母
气寒,味大辛。苦寒,味浓,阴也,降也。苦,阴中微阳。无毒。
入足阳明经,手太阴、肾经本药。
《象》云:泻足阳明经火热,补益肾水膀胱之寒。去皮用。
《心》云:泻肾中火,苦寒,凉心去热。
《珍》云:凉肾,肾经本药,上颈行经,皆须用酒炒。
《本草》云: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疗伤寒,久疟烦热,胁下邪气,膈中恶,及风汗内疸。多服,令人泄。
东垣云:入足阳明、手太阴,味苦,寒润。治有汗骨蒸,肾经气劳,泻心。仲景用此为白虎汤,治不得眠者,烦躁也。烦者,肺也;躁者,肾也。以石膏为君主,佐以知母之苦寒,以清肾之源。缓以甘草、粳米之甘,而使不速下也。经云:胸中有寒者,瓜蒂散吐之。又云:表热里寒者,白虎汤主之。瓜蒂、知母味皆苦寒,而治胸中寒及里寒,何也?答曰:成无己注云:即伤寒寒邪之毒为热病也。读者要逆识之,如《论语》言:乱臣十人,书言唯以乱民,其能而乱四方。乱,皆治也,乃治乱者也,故云乱民,乱四方也。仲景所言“寒”之一字,举其初而言之,热病在其中矣。若以“寒”为寒冷之寒,无复用苦寒之剂。兼言白虎证“脉尺寸俱长”,则热可知矣。
贝母
气平,微寒,味辛、苦。无毒。
《本草》云: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疮,风痉。疗腹中结实,心下满,洗洗恶风寒,目眩项直,咳嗽上气。止烦渴,出汗,安五脏,利骨髓。
仲景:寒实结胸,外无热证者,三物小陷胸汤主之,白散亦可。以其内有贝母也。别说,贝母能散胸中郁结之气,殊有功。
《本草》又云:浓朴、白薇为之使,恶桃花,畏秦艽、石、莽草,反乌头。
海藏祖方,下乳三母散:牡蛎、知母、贝母三物为细末,猪蹄汤调下。
黄芩
气寒,味微苦,苦而甘。微寒,味薄气浓,阳中阴也。阴中微阳,大寒。无毒。
入手太阴经之剂。
《象》云:治肺中湿热,疗上热,目中赤肿,瘀肉壅盛,必用之药。泄肺受火邪上逆于膈上。补膀胱之寒不足,乃滋其化源也。
《心》云:泻肺中之火。
洁古云:利胸中气,消膈上痰。性苦寒,下痢脓血稠粘,腹疼后重,身热,久不可者。
与芍药、甘草同用。
《珍》云:除阳有余,凉心去热,通寒格。阴中微阳,酒炒上行,主上部积血,非此不能除。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本草》云:主诸热黄胆,肠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伤,疗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
东垣云:味苦而薄,中枯而飘,故能泻肺火而解肌热,手太阴剂也。细实而中不空者,治下部妙。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