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
早上,叶升刚踏进办公室,就见老会计一手拎个保暖壶,一手拎个保鲜袋跟着他一起进来了。
“老顾,有什么急事吗?”叶升很纳闷。
“董事长,没什么事情。只是阿拉老婆今天心情好,一早就亲手做了好多豆浆和大饼。我想董事长最近对上海文化比较感兴趣,就把这富有上海文化特色的早餐带来,给您尝一尝,希望您能喜欢。”老会计说完,就把手里的两样东西在沙发前的茶几上一放,就想开溜。
“别急着走啊,老顾。你拿了那么多的量,我一个人也吃不完。不如你我同吃,胃口更好些。”叶升一把拉住老会计的手臂。
见董事长这么说了,老会计只能坐下来陪着一起吃了。
“我记得你们上海人的早饭是四大金刚,具体是?”叶升拿起一个大饼,问道。
“董事长,阿拉上海滩的早点,可以用纷繁精致来概括,而最典型的要属“四大金刚”——大饼、油条、豆浆、粢饭。上海人对它们的执着程度由来已久,甚至已经超过了早餐本身的意义,成为了上海这座城市味道的回忆。”老会计最擅长做的事莫过于谈吐了,“在几十年前,在上海的大街小巷还能看到它们义结金兰的身影。清晨,天蒙蒙亮,薄薄的一片月亮还浮在空中,像块融化的水果糖。此时简陋的大饼摊里,日光灯泻下一片刺眼的白光,灶膛里的红蓝色火苗快活地蹿起,舔着铁锅的边缘。师傅们正忙得不可开交,身上的工作服已有好几天没洗了,与灶台频频摩擦的那个部位已留下一条污痕。我小时候还看到过小徒弟坐在地上呼嗒呼嗒拉风箱,推的时候下巴磕在膝盖上,拉的时候,后背又几乎要着地了。那是非常累人的活,若是天热,小徒弟必定赤膊,汗水将裤腰濡湿。如果西北风正紧着,从东西两头赶来的顾客一个个缩紧脖子,将小店油嗞嗞的棉门帘一撩,一头扎了进去。两只大饼,一根油条,一碗豆浆,加起来才一角几分。这是上海人最最典型的早餐。豆浆要咸的还是甜的?卖筹码的女营业员会问。咸的!老上海当然都喝咸浆。两个齐腰高的杉木大桶搁在灶台边,散发出很好闻的松脂气息,里面存着温热的豆浆。两个接上铝皮桶身的铁锅坐在灶台上,师傅用一把接了木柄的紫铜勺子一勺勺地提起豆浆,装入顾客的锅子里——这是外卖的。或者盛在碗里,一勺正好一蓝边大碗——这是堂吃。眼看锅里豆浆少下去了,就从木桶里舀起一罐来加进去。豆浆是在工场里磨好并煮过的。磨豆浆是很辛苦的活,头一天要将黄豆洗过浸泡,然后灌进电磨里磨。旧时是用石磨磨的,更累人。磨好的豆浆要滤去豆渣,撇去泡沫,然后赶在天亮前煮熟,在夏天它非常容易变质。装豆浆的盛器必须洗得非常干净,稍留杂质,豆浆也会变质。豆浆原来是很娇嫩的东西呢。豆浆必须煮熟,半熟的豆浆吃了立马拉肚子。路边小店的豆浆是烫嘴的。老上海就爱喝烫嘴的豆浆,大热天喝得满头大汗,过瘾。咸浆里有油条片、榨菜末、虾皮、葱花——过去还有紫菜,加一小匙兑了一点醋的鲜酱油,师傅提了一勺豆浆,高高举起,飞流直下般地冲进碗里,最后再淋上几滴辣油。豆浆煮得烫嘴,加上高冲而下的姿势,碗里的咸浆就会起花。喝起来不光味道鲜美,而且赏心悦目。”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阅读阁【yueduge.cc】第一时间更新《旭日东升1》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