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安’这个词在《水浒传》里是敏感词汇也是很重要的词汇,因为它事关梁山及好汉们的前途和命运。这个词说的最多的当然是宋江,其他人都鲜有提及,但武松也有两次提到招安问题,只不过不同的是,他第一次提到是想被招安,第二次提到却是旗帜鲜明的反对招安。那么,为什么对待招安问题,武松前后变化会如此之大?
一本大书好书不只是一个故事,还是一个社会,更是一个世界。书中人物也不是单一的、片面的,更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往往在书中成长变化,武松就是一个看得见的在书中成长成熟的人物。有了成长变化的过程才能证明你在这个世上活过。人不怕出错,怕的是一成不变。如果怕犯错而永远裹足不前,那么你活的很可能不如书里的一个人。我喜欢‘行者’这个绰号,代表他一直在行走、在探索,武松的确犯过许多错误,可是,如果你从来不踏出一步,又怎么知道哪一条路是正确的呢?人生之路并没有标记,只能靠我们自己去探索。
武松和鲁智深都经历了许多曲折,但最终也获得了相对的圆满,当然,我们普通人不一定会追求那种圆满。也许我们更愿意象朱仝、李俊那样的,然而,李俊、朱仝的人生也是他们自己走出来的,也没有人给他们指出过什么明路。
武松第一次提到招安时,是在第三十二回孔太公庄上,与宋江同榻时,原话是这么说的:……天可怜见,异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时却来寻访哥哥未迟。那时候,他正打算去二龙山入伙,所以说了这样几句。
武松之所以想到招安是有两方面原因,第一个原因是:他本心向好,还是想做主流社会里正常的人,谁也不是天生做贼的心肠,事实上,大多数梁山好汉都是被迫的,若能做好人,谁愿为盗贼?而在当时看来招安似乎是唯一的出路。
第二个原因,武松出身寒微,知识文化储备不足,见识自然也受到了限制,再加上二龙山当时力量还不够强大,虽然比桃花山、白虎山强去很多,但相比后来的梁山声势就差远了。如果说后来的梁山可被称为农民起义军,那么二龙山还只是盗匪的概念,武松也只能视其为暂时的安身之所,等待有机会招安归正,别无他法。
上了梁山以后,武松为什么又反对招安了呢?他的思想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小说推荐:《港娱天后1988》《打赢复活赛后被遣返龙族》《从机械师开始无限转职》《坏了,被蛇蝎美人捡漏了》《维持女配的尊严》《仗剑独行斩鬼神》《总裁办新来的关系户》《顶级坏种为我俯首称臣》【墨墨文学】《大明:嘉靖修仙啦》
阅读阁【yueduge.cc】第一时间更新《一个女人眼里的水浒英雄们》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