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科学·国宝档案》转载请注明来源:阅读阁yueduge.cc
越王勾践剑
在中国历史上,广为流传着一个凄美的故事——卧薪尝胆,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忍辱负重、奋发图强。
1965年12月,在湖北江陵纪南城附近发现了一批楚墓。在一座中型墓中,共出土了600余件随葬物品。其中青铜器245件,陶器69件、漆木竹器211件,玉石骨角皮革丝麻制品100余件。
此墓由封土堆、墓道、墓坑组成。封土堆在1937年修筑荆州至川心店公路时,上部已被挖掉了一部分。所以,发掘前的残存高度只有2.8米,底部直径为18米。残存的封土堆呈不规则椭圆形,经过夯筑,十分坚实。墓道在墓坑东边正中,长12.2米。墓坑平面为长方形,长16.1米、宽13.5米、深8.4米。自墓口至椁顶部有5个生土台阶。
墓坑放置棺椁的地方内置一椁、两棺。木质椁保存良好,经实测:椁长6.14米、宽4.08米、高2.28米,被分隔成头厢、边厢和棺室。棺室内置一“外棺”,棺内又有一棺,俗称“内棺”。
在出土的文物中,最引人注意的却是一把青铜古剑。这柄铜剑置于内棺,位于人骨架的左侧,象生前佩剑之状。由此可知,这柄宝剑是墓主人生前的心爱之物。
古剑放在一个髹黑漆的木质剑鞘内。剑与鞘结合紧密,茎上缠有丝线。考古工作者将古剑从剑鞘内抽出时,剑身色泽紫黄鲜润,寒光闪闪,毫无锈蚀,明似澈鉴。这柄古剑全长55.6厘米。其中剑身长45.6厘米、宽4.6厘米.格5厘米、茎长79厘米、首径4.3厘米。剑首向外翻卷作圆箍形,首内铸有11道极小的同心圆圈,剑身两面饰菱形暗纹。剑格正面嵌蓝色玻璃,背面用15颗绿松石嵌成美丽的花纹。
这柄古剑的锋刃锐利无比。试之以纸,二十余层一叠纸,一划即破。剑身一侧近格处有鸟篆铭文两行8字。
由于铭文用装饰性极强的鸟篆书铸成,在工地现场只释读出“越王回回自作用剑”六字,关键的两个字一时未有定论。这一发现立刻引起人们的重视,剑主究竟是哪一位越王,成为大家关心的焦点。郭沫若、于省吾、唐兰、容庚、商承柞、夏鼐、陈梦家、徐仲殊、胡厚宣、苏秉琦等学者都参与了讨论。1966年1月,唐兰先生指出此二字应为“鸠浅”,即“勾践”无疑。陈梦家先生支持勾践说,夏鼐先生等也同意唐、陈的释读。这样,考古发掘中出土的这把剑,被论定是越王勾践自作之剑。
公元前六世纪末,楚国为了牵制晋吴联盟,派文种和范蠡到越国助越攻吴。越君允常得到楚国的帮助后,开始称王;并与吴王阖闾互攻不休,怨恨日深。允常死,子勾践继位。
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践即位,死于公元前465年。他即位不久,吴王阖闾起兵攻越。但吴军被越军打败,阖闾身受重伤,不久病故。子夫差即位后,立志报仇,并于公元前494年出兵伐越,大败越军,越国沦为吴的属国。
越王勾践为了雪耻,“卧薪尝胆”,矢志破吴。他表面对吴王赤胆忠心,暗中则积极进行代吴准备。公元前482年,勾践利用夫差北上在黄池大会诸侯,与晋国争做盟主之际,出兵攻入吴都。同时派大兵北上,阻断吴军退路。夫差只得让晋国当上盟主,自己急忙回国,向越求和。但过了9年,吴国终被越国所灭。
越王勾践战胜吴国后,率兵北进至徐(山东膝县),大会齐、晋等诸侯,共尊周天子,号称霸主。但他知道楚国是不会允忍越国强盛的。范蠡也深知勾践不会信任他这个楚人。所以,范蠡自徐返回越国后,就带着财宝珠玉乘舟泛海而逃,开始经商,后成为一个大商人。行前,他以“狡兔死,走狗烹”之理劝说好友文种,让他也离开勾践。但文种自以为于越有功,不肯逃走,最后被勾践杀死。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科普小组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阅读阁yueduge.cc),接着再看更方便。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