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远那么近》转载请注明来源:阅读阁yueduge.cc
不,人不会无求的,人要讲有没有志气、有没有人格,那不是金钱可以加分的,哀莫大于人格破产。是,魅力是种与生俱来的东西,但是你得不断灌溉它才不会消失,人光是有貌有才都不够的,还得有志气。
——2002年
张国荣谈到永不停歇的追求
电影《霸王别姬》从1992年的初春拍到酷暑,整整5个月,张国荣每天刻苦学习普通话和京剧,为了完整塑造角色,5个月内他没有离开过京城,足足瘦了15磅。张国荣常赞许制片人徐枫的“义无反顾”,他自己亦是义无反顾的艺术家。
幸而付出皆有回报。第二年,《霸王别姬》在戛纳电影展上独领风骚。电影首映安排在晚上,影片结束后,全场观众激动起立,向剧组人员鼓掌达10分钟之久。掌声稍停后,有法国观众高喊bravo,又掀起第二轮掌声。回酒店的途中,不断有外国人竖起大拇指,用眼神、手势或bravo的赞美声,推崇《霸》片的成就。
时至今日,这部影片仍然在全球影坛上大放异彩,依旧保持着中国文艺片在国外票房纪录的最高纪录,须知当年在日本,该片创下连映43周的惊人纪录。《时代周刊》评其为世界影史上最佳百部电影,各类“必看影片”之类的榜单上也从不会缺少它的位置。
然而,这部在国际上受到极度赞誉的电影,在华人地区却接二连三遭遇了尴尬。张国荣与整个团队都寄希望于该片能在国内重要电影奖项上有所斩获,然而他们没有想到,先别提奖项上颗粒无收,甚至连放映都成了问题。
《霸王别姬》除了投资方为来自台湾的徐枫女士,原著及编剧李碧华、主演张国荣来自香港,另有个别演员来自台湾外,其余台前幕后的演职员均为大陆人。
在大陆,由于该片剧情过于敏感,涉及文革变故、抗日战争,以及同性恋情,在大陆送审时险遭腰斩。据说后来是邓小平看过影片后认为“可以放映”,才终于得到首映机会。但同时,却又要求“不宣传、不报道”。
饶是不许任何宣传,电影在上海大光明影院首映时,仍然引起轰动——当然大部分观众是冲着首次出现在上海的张国荣而来——大光明门口的南京路被蜂拥而至的歌迷影迷挤得水泄不通,张国荣乘坐的轿车差点被掀翻。大光明剧院的院长回忆当年的盛况仍然激动不已:“电影院门口12mm厚的玻璃门都被碎了,我的头发上都是玻璃渣。”
在北京,这部电影在开始售票后不久又被要求禁演,只是无奈首映票已经售出,才被同意放映一场。几个影院2000多座位,硬是卖出了4000张票,一半观众是站着看完的。直到几个月后,当局才同意对影片进行部分改编后再次上映。
在台湾,电影原定于93年年初在台湾上映,但是因为不符合台湾的“二分之一”法,不获发准演执照,不能在台上映。“二分之一”法是指“赴大陆拍摄的电影起用大陆编导演人员不得超过二分之一”。台湾民众联名抗议,呼吁政府早日修法,令民众能看到优秀的电影。同年年底,台湾新闻局正式公布赴大陆拍片管理办法修正案,在原先“二分之一”法规上,增加一条但书:获得国际五大影展最佳影片奖者不受限,可做商业映演。
可以说,这是为《霸王别姬》量身定做的法律条款。首映礼上,行政官员致辞时一语双关地笑说,该条款可以称之为“霸王条款”。自该片开始,台湾对大陆电影的政策逐步开放。
由于演职人员基本都来自大陆,根据当时的相关制度,香港认为该片不属于港片,不给予参与香港金像奖的评选资格;在台湾和大陆也由于种种原因,都未能得到电影奖提名。
现在看来,这些政策着实可笑。如今香港电影金像奖已不再使用早期对参评影片演职人员的地域限制规定,甚至有连续几届金像奖“影后”均由大陆女演员获得,令香港电影人惊呼:我们香港没有演员了吗?
但是,作为第一位与大陆导演合作、第一位参与两岸三地合拍片的张国荣却没有这么幸运。不,或者可以说,这是他的荣幸。他作为先驱者,尝试开拓着两岸三地电影界的交流。
在整个香港,张国荣始终点缀着演艺历史转折点。
早年的张国荣,是被时代洪流抛掷的坚强小生,他在这股洪流中,努力站稳脚跟,创造自己的辉煌。待到十数年后,他用自己的成就与力量,成为了时代潮流的引领者。
1977年出道伊始,这位从英国留学回来的年轻人,无论歌路还是演唱技巧,都深受多年西方教育和音乐影响,可惜此时香港已经不再流行西方音乐。70年代的香港,已经由许冠杰开创了粤语流行歌时代。
张国荣的第一张个人大碟《DayDreaming》没有引起太多回响,于是他在第二张专辑《情人箭》中尝试粤语歌。无奈专辑中的歌曲无论词、曲都差强人意,而他本人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唱法,简直可以说失败,唱片公司因此不愿再与他续约。
雪上加霜,他签约的丽的电视台此时撤销了综艺节目,导致他4年间都没有机会登台。幸而张国荣不甘放弃,始终努力,不断找寻自己的机会和方向,这些年虽然暂别了歌坛,但在电视剧里磨练了镜头感,又得到观众缘,也不失为弯道前行。
1982年,离开宝丽金唱片公司几年后,他终于得到华星唱片公司的青睐得以签约。第二年推出专辑《风继续吹》已经引起关注,第三年推出歌曲《Monica》一举轰动香港,直到此时,他终于找正自己的歌路,奠定了“青春动感歌手”的偶像地位。他开始在时代发展中打下根基。
从此一直到1989年退出歌坛,张国荣以清晰可见的轨迹和火箭般的速度成长着。他的歌声愈加悦耳醇厚,他的舞姿愈加潇洒迷人,他对音乐的理解和诠释更加深刻大胆。他与同时代的优秀歌手一起,将香港乐坛推向空前绝后的“黄金时代”。
80年代的香港流行乐坛不断汲取来自西方音乐、日本流行音乐、中国古典音乐等各种音乐元素,迅速完成了从热衷于翻唱日本流行歌曲到本地原创力量的突起的历程,歌手百花齐放,演出精彩纷呈。张国荣走红的时间,与香港经济起飞、达到巅峰的时间正相吻合。他在这段时间内所取得的成功,固然是自身努力的结果,同时也是时代赋予的命运,令他的歌声成为一代人成长过程中的背景音乐、集体回忆。
1995年张国荣重返歌坛,此时的他已经不再是7年前的动感偶像;此时的乐坛,也不再是7年前百家争鸣、高潮迭起的辉煌时代。
随着80年代的优秀歌手相继告别、淡出、甚至离世,新一辈歌手势力单薄、青黄不接。90年代张学友连续多年霸占销量冠军宝座,某方面来说正是因为竞争对手不足。再加上盗版横行,香港歌坛的低迷情绪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此时复出的张国荣仿佛给唱片界打了一剂强心针,首张专辑《宠爱》在毫无宣传的情况下卖了个满堂彩,销量居年度之冠,被誉为“救市之作”。
随后,他以平均每两年三张的速度,不紧不慢地创作着属于自己的音乐。他不求销量,不要宣传,不做偶像。他要做的是真正令自己满意、传递自己音乐理念的作品。“令歌迷感受到什么是好的音乐。”这些年里,他的每一张唱片都引起热烈讨论,他的每一首作品都精雕细琢意欲丰富。一张专辑十来首歌,由于商业需要,未必每首歌都当红,但每一首歌单独听都值得细细品味,比如《最冷一天》、《寂寞有害》、《愿你决定》、《十号风球》……为什么在张国荣离世多年后,仍不断吸引着新的歌迷,是因为他的作品足够优秀。
非但如此,作为一个歌手、一个表演者,张国荣在舞台上所展现出的颠倒众生雌雄同体的王者魅力,更是令整个香港乃至华人世界为之哗然。
“跨越97”演唱会中的红色高跟鞋,直到如今仍没有第二个男歌手能够模仿得当。至于整个“热·情”演唱会,则成为了无法超越的舞台艺术。“热·情”中的现场换装桥段、男性裙装设计等各个细节被不同的歌手在不同的演唱会中纷纷效仿,但是整个演唱会所展现出的“从天使到恶魔”的舞台剧效果,以及其中所展示的融合和颠覆宗教的哲学理念,纵观现今华人歌手,谁能将其完美呈现?他超前了远远不止二十年。
与他的音乐相比,张国荣的电影更是香港乃至世界不可或缺的艺术作品。
他出道第一年所主演的电影《红楼春上春》就赶上了香港当年的“红楼梦”热潮,一年之间有5部关于“红楼梦”的电影上映,也算是一番奇迹。不过这些电影中,张国荣的这部可算是比较“三俗”,初出茅庐什么都不懂,看到名导演、名演员就跃跃欲试签下了合同,待到发现是一部低俗的色情片已经没有回头路可走。这番惨痛经历令张国荣意识到娱乐圈陷阱密布,所幸他没有退缩,只是在今后接片的时候加倍小心。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宇文卿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阅读阁yueduge.cc),接着再看更方便。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