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延汉简
居延汉简是20世纪中国文明四大发现(其他三项是殷墟、甲骨文、敦煌遗书)之一,是敦煌汉简之后发现的最重要的汉代边塞屯戍文书。在内容和数量上都大大超过了敦煌汉简,为汉代历史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
居延烽燧遗址为汉代张掖郡居延、肩水两都尉所辖边塞上的烽燧和塞墙遗址,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和甘肃省金塔县境;北起苏古诺尔,南至毛目以南。边塞遗址自东北斜向西南,全长约250公里。始建于汉武帝大初三年(公元前102年),废弃于东汉末年。居延烽燧的大部分遗址由鄣、坞构成,有的还有关门,如肩水金关遗址。沿着居延烽燧这条狭长防线上,还有大量的亭燧和塞墙。这条防线当日起了切断匈奴与羌联系的作用,同时也形成了汉通西域的交通要道——河西走廊对匈奴的屏障。
居延汉简是居延烽燧遗址出土的简牍,时代约在自汉武帝末年(公元前三世纪初)至东汉中叶(公元12世纪初)。对其共进行了4次考古调查和发掘,分别在1930~1931、1972~1976、1986和1999~2002年。
1930年,前西北科学考察团在今内蒙古自治区的额济纳河(弱水)流域曾作过考古调查和试掘。沿弱水两岸,北起宗间阿玛,南至毛目(今鼎新)约250公里之间以及在布肯托尼与博罗松治约60公里之间,发现有汉代的塞墙和鄣堡亭燧,并在其遗址中总计约发现10200枚左右竹简。这些竹简现藏台湾省“中央研究院”。其经过详载于《内蒙古额济纳河流域考古报告》一书。这次出简较多的地点,有宗间阿玛、破城子、瓦因托尼、博罗松治、布肯托尼、查科尔贴、金关、地湾、大湾等。
1972年秋,由甘肃省博物馆、酒泉地区和人民解放军驻地部队等单位组成的甘肃居延考古队沿黑河,南起金塔县双城子,北至居延海进行了考古勘察。在调查、踏勘的基础上,于1973年和1974年夏秋季,对金关、破城子、甲渠塞第四燧三处遗址进行了科学发掘,共获得汉简两万余枚。其中在金关遗址范围内,共开探方37个,出土简牍11577枚;在破城子出土竹简7865枚;甲渠第四燧出土竹简195枚。这批竹简现藏甘肃省博物馆。另外,1976年夏秋又在布肯托尼以北地区进行了调查。
1986年对地湾进行发掘,开探方20多个,共获得汉简千余枚,绝大多数已残破不全,十分遗憾。
1999年秋,以内蒙古考古所副所长魏坚为首的考古人员经过三年的工作,在甲渠侯关和一系列烽燧中发现500多枚汉简和数百件其他文物。此次发掘的后续工作至今还在进行。
在以上的四次发掘中,除出土简牍外,还发现并出土了弓、箭、转射、仓印、货币、木板画等文物。在这些文物中,有一件棨信比较重要,信为红色织物,上方缀系,墨笔篆书“张掖都尉棨信”六字。它可能既是通行关禁的证件,又是高级官吏的一种标识。
居延出土的汉简绝大多数是木简,竹简很少,就形状尺寸而言,有简(扎)、两行、牍、检、符、觚、签、册、椠、檄、过所、削衣等几种。
这些简册,有的是在废弃前还在使用的文书,有的出土就连缀成册,有的编绳虽已腐朽但仍保持原来的册形,有的散落近处可合为一册,有的则是散落在各处需要分类整理的。
简册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仅记载了居延地区的屯戍活动和兴衰历史,而且保存了一些从西汉中期到东汉初年的文献资料,涉及整个汉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哲学、宗教民族等各个领域。
经过初步整理,在简册中占绝大部分的是关于居延屯戍文书档案,而且此类简册占完整的文书也最多。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小说推荐:《那年花开1981》【快读屋】《封神:开局一个凤凰分身》《明知故婚》《我在无限游戏里封神》《全球降临:带着嫂嫂末世种田》《种花家的兔子[星际]》【落秋中文】《朕就是万历帝》【花瓣小说】
阅读阁【yueduge.cc】第一时间更新《走进科学·考古发现》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