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著名发明家的故事2
此时,大地也在跳荡,叫人站立不稳,师生3人连忙蜷伏在地上,随着痉挛的大地一起颤抖。
只听轰隆一声巨响,接着,周围响起刺耳的房倒屋塌的声响……四周一片惊叫,一片声嘶力竭的呼喊!
一栋又一栋房屋,接连着轰隆隆倒下。大地在颤抖,漫漫烟尘在升腾,大地依旧在抖动,余震频繁发生。冬季里少见的狂风暴雨也不期而至,浇得师生3人像一只只落汤鸡。他们这才发现原来刚刚逃跑出屋时没来得及穿衣服,三个人全都是短裤背心,此时,他们都冷出一身鸡皮疙瘩,浑身颤抖。
此时,夜色十分浓重,四周一片漆黑,谁也不知是什么时候。
这时,袁隆平远远瞧见一束手电筒的光芒,原来是农技站的党支部书记老周同志冒雨探望他们来了。老周见到他们,第一句话便说:“我们这里是危险区,你们应该早些撤离!”
袁隆平摇摇头,十分坚定地说:“稻谷刚刚发芽,我们不能走!”
在袁隆平的心中,这些稻种像黄金一样珍贵,他绝对不会舍弃它们。
天亮以后,老周派人从废墟里帮他们扒出了衣服、被褥和正在催芽的浸种小布袋,并帮助他们在水泥球场上用塑料布搭起一个避雨的窝棚。
地震发生后,袁隆平和他的弟子并没有离开云南,他们住进防震窝棚里,继续进行着杂交稻加代繁育试验。
在防震棚里,他们临时筹办了必需的生活用品。筷子是用新鲜的竹子削成的,两只锅是现购置的,床是门板拼的,上面放着军用被褥……
当时,粮食十分紧张,袁隆平和他的两个弟子就向当地农民买香蕉和甘蔗吃。为了节省开支,他们一天只吃两顿饭,早餐吃香蕉或甘蔗,晚餐吃大米饭。
香蕉很容易吃厌,每人吃过几十斤,就再也吃不下了。他们就吃甘蔗。
生活如此艰辛,袁隆平却毫不在意,他一边吃,还一边称赞云南人的甘蔗种得好,一定要带几根回去,让湖南人长长见识。
可是,没吃几根,师徒3人都口里起泡,痛苦不堪。袁隆平向当地群众询问,才知道吃甘蔗也有诀窍:吃时,牙齿和口腔只能上下垂直运动,而不能横向磨动,这样才能减少蔗渣对口腔内壁的摩擦,避免口里起泡。
为了在云南继续进行杂交水稻实验,袁隆平3个月里,吃了1500多公斤甘蔗,两名学生各吃了2000多公斤甘蔗。
当时,由于缺少蔬菜,师徒3人只好以酱油和辣椒汤作为咸菜。
在这种艰苦的生活条件下,袁隆平的身体一天比一天消瘦,体重从137斤下降到106斤。
尽管缺衣少食,但袁隆平的情绪依旧十分乐观,在他看来,只要能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再苦再累也算不了什么。
春天刚刚来到滇南大地,袁隆平就打着赤脚,弯着腰,在实验田里插秧。
自从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袁隆平几乎每年都在滇南和海南度过冬季。为了杂交水稻试验的早日成功,他几乎不知今夕何夕,几乎忘了自己身在何处。
这年4月,滇南大地上绿油油的稻田已经变成一片金黄。
这时候,袁隆平十分伤心地发现他们师生共同培植的C、D系统的繁殖不育系的不育率从原来的70%,下降到60%。
显然,他们的杂交水稻研究遇到了新的难题。
李必湖和尹华奇都焦急地问:“洋葱在天然不育株被发现后,很快就找到了保持系。为什么我们的水稻不育株都培育成系了,却总是找不到保持系呢?”
袁隆平紧皱双眉,感到十分苦恼。此时,他承受的精神压力可想而知。
袁隆平苦苦思索着,努力寻找攻克水稻杂交优势的正确方法。他回顾几年来所用的试验材料,尽管品种数量非常之多,但转来转去并没有离开栽培稻这个怪圈儿。从地理环境到生物学特性,其亲缘关系都比较近,这可能就是其症结所在。
袁隆平深有感触地对助手们说:“我们从南到北,经过1000多个日日夜夜,测交品种500多个,最高选育代数已达10代,所做的各种杂交组合总数已近3000多个,但总是进展缓慢,看来,我们还是没有找到正确的培育方法……”
为了让大家振作精神,袁隆平意味深长地给助手们讲了一个十分美丽的传说:
在很久以前,有位勤劳勇敢的彝族青年。他手拿弓箭追赶一只梅花鹿。
梅花鹿十分机敏,奔跑速度也很快,因此,这个年轻人一直没法追上它。
但是,年轻人的意志很顽强,不管怎样劳累,不管怎样希望渺茫,他都不愿意放弃……
就这样,年轻人拖着疲惫的身体,一直苦苦的跟踪着这只行踪不定而又异常敏捷的梅花鹿。他追呀,追呀,追得气喘吁吁,追得精疲力竭。
追了7天7夜,一直追到一块巨石旁边。梅花鹿被迫跳上这块石头。可眼前茫茫大海,已经无路可逃。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