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嫦娥一号传回月球图片

阅读阁【yueduge.cc】第一时间更新《嫦娥奔月:中国“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成功》最新章节。

第19章嫦娥一号传回月球图片

2007年11月26日上午,“嫦娥一号”研制机构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举行了“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第一幅月面图像”发布仪式。

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到现场看望并慰问了参与工程研制的科技人员。

曾培炎副总理宣读了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贺电。温家宝总理作了重要讲话,对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的圆满成功表示热烈祝贺。

国防科工委月球探测工程中心总工程师杨多和说:

图像的质量非常好,完全符合设计要求,表明从相机拍摄一直到地面数据处理都非常成功。

同一天,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从中科院空间中心的科技人员手中获得“嫦娥一号”拍摄的月球清晰照片,并专门召开了新闻发布会。

中国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副组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孙来燕在发布会上介绍说,今年10月24日,“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搭载“嫦娥一号”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准时发射。在地面测控系统的支持下,卫星经历8次变轨,于11月7日准确进入环月工作轨道。

经过一段时间的在轨测试和调整,11月18日,卫星转入对月定向工作状态。自11月20日开始,卫星搭载的CCD立体相机开机工作,地面应用系统获得第一批对月探测的原始图像数据。

经过对接收的图像数据进行技术处理,并对19条卫星轨道探测图像进行拼接,完成了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第一幅月球图像的制作。在此基础上,还完成了三维立体图像的制作。

这表明工程五大系统已经圆满完成了预定目标,并为后续的科学探测和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孙来燕认为,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的圆满成功,是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飞行取得成功之后,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座里程碑;是中国科技自主创新取得的标志性成果。

工程实施过程中,在卫星轨道设计和产品研制、远距离测控、火箭可靠性增长、高可靠发射和探测数据处理等方面,突破了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

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开启了中国航天发展的新征程,迈出了中国深空探测的第一步,对推进中国航天科技发展和空间科学研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激发全民族的科学探索精神都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确保“嫦娥一号”能正常开展工作以及今后一年的在轨管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主任朱民才告诉与会记者,在技术方案设计上,科技人员做了全面细致的工作,制定了几十份多达4800多页的技术方案和各类接口控制文档、协同工作程序,并特别为应付各种情况下的异常处理,制定了148种故障处理程序。

朱民才介绍,“嫦娥一号”卫星的测量与控制是由3个不同类型的测控网共同支持完成的。通过这项技术的研究,他们解决了不同体制、不同工作模式、不同传输协议的测控网的协同工作问题。

“嫦娥一号”控制系统主要包括技术攻关、方案设计、系统研制、试验验证等工作。

在介绍“嫦娥一号”拍摄月球照片的程序之后,孙来燕特别强调,中国的月球探测工程是一项和平利用太空的科技工程,也是一个开放的工程。

在一期工程实施过程中,中国与俄罗斯、欧洲等一些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合作。在去年北京召开的第八届世界月球大会上,中国就月球探测计划同世界各国的科技人员和科学家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

出席这次新闻发布会的还有绕月探测工程副总指挥、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雷凡培,绕月探测工程测控系统副总指挥、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中心主任吴季等。

自“嫦娥”奔月以来,它无时无刻不牵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然而,在亿万中国人中,这些天真正夜不能寐的可能还是承担“嫦娥一号”有效载荷研制任务的科技人员。因为“嫦娥奔月”的任务之一是取回月球照片,也就是说,“嫦娥一号”能否近距离完成拍摄月球的任务,需要看有效载荷的工作结果。

2007年11月8日,工程人员已开始对“嫦娥一号”进行长达10天的卫星自身的各项功能及它所搭载的探测仪器进行在轨测试,看看它们在绕月飞行状态下能不能正常工作,从而为18日正式开始的科学探测做好准备。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小说推荐:【新大文学】《开局成为柔弱虫母》《封神:开局被抽龙筋》《伪装大佬那些年》《第一次魔法世界大战》《文豪1978》《天命之上》《飞扬跋扈,从唐人街开始》《我娘四嫁》《谍海青云

天才一秒记住【阅读阁】地址:yueduge.cc,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嫦娥奔月:中国“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成功》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