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谏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阅读阁yueduge.cc),接着再看更方便。
历史就是这样,每当一个强大的中原王朝倒下去,就会有一个塞北的少数民族站起来,大草原永远都不缺乏强者,也不会成为权利的真空地带,当大唐帝国轰然倒塌时,一个由游牧民族所建立的强大政权,正在草原戈壁上悄然兴起,这就是契丹。
契丹这两个字曾经一度成为“中国”的代名词,甚至有的国家还沿用至今,比如俄语中对中国的称呼,就是“契丹”的音译。契丹最强大的时候,国土横跨长城内外,是宋朝面积的两倍,然而现如今中国的五十六个民族之中却没有他们的字号,这又是怎么回事儿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契丹不是孙猴子,不可能从石头缝里蹦出来,关于契丹这个民族的由来,有着这样一个美丽而浪漫的传说:有一个骑着白马的神人顺着西拉木伦河往东走,走着走着就在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交汇的地方碰到了一位驾驶青牛轿车的仙女美眉,两人一见钟情,私定终身,携手走入了婚姻的殿堂。这个故事再次教育我们说:骑白马的不止是王子!
婚后他们过着幸福和美满的生活,不久之后,就诞下了爱情的结晶,而且还一发不可收拾,连续诞下了八个,根据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他们非常幸运,因为这是八个男孩。后来这八个男孩,就成了契丹八个部落的始祖。
很多的人都认为,这个传说是契丹人自己编出来的,因为美国人早都登月成功了,哈勃望远镜早就看透太阳系了,大家都知道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所以也就不大可能有什么天女下凡的事情。真实的情况应该是这样的,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以青牛为图腾的部落,和一个以白马为图腾的部落,他们互相通婚,从而形成了一个叫做契丹的民族,而契丹这两个字在汉语里的意思就是,镔铁。
给自己的部落起名叫镔铁,显然一点美感也没有,契丹人也太缺乏审美了吧!其实不然,镔铁应该是一种精神的象征,草原戈壁的生活环境比较差,生产力和生产水平都不行,再加上天天打仗年年死人,很多民族都撑不下去,就此消失了。契丹人给自己起名叫镔铁,就是象征他们是个有着钢铁般意志力的民族,是永远打不垮的小强!
当然以上全都是契丹人自己的说法,史学家考证家们可不这么认为,若干年后他们早就把契丹人的祖宗八代搞了个清清楚楚。基本上现在公认的,他们和很多少数民族有着一个共同的祖先,那就是东胡。所以咱们就从东胡开始说起。
大家都知道,东胡混得好的时候,一度和匈奴并称草原双雄,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把匈奴压制得很憋屈,但后来人家匈奴时来运转出现了一位伟大领袖冒顿单于,冒顿单于是个阴谋家,他用计策打败了东胡,连东胡王都被他宰掉了,这也使得东胡这个部落轰然解体。剩下的一部分人马看到东胡王弄巧成拙砸了自己的脚,喜剧变悲剧,悲剧变惨剧,生怕再变成恐怖连续剧,于是撒丫子一路向东跑。一直跑到今天的大兴安岭一代,才敢停下来歇口气。
歇过气来的东胡人发现匈奴人并没有追上来,而且自己歇脚的这块地方风景也很秀丽,就决定留下来不走了,此后东胡人分成两部,一部居住在乌桓山,称为乌桓人,另一部居住在鲜卑山,后来就成了鲜卑人。
公元91年的时候,汉朝大将耿變在鲜卑、丁零族的配合下,大破匈奴,北单于被迫向西逃窜,留下的十几万部众无处容身,逐渐混入了鲜卑族,以鲜卑人自居,这样一来,本来人口稀少的鲜卑族迅速壮大了起来,到了东汉末年,鲜卑族在部落联盟首领檀石槐的领导下盛极一时,控制了东西长达一万四千余里,南北达七千余里的广大土地,但是好景不长,檀石槐并没有像冒顿一样抓住时机一举征服大草原,而在他死后,部落联盟随即再度分裂成若干小部落。
其中宇文、慕容、段三个部落最为强大,后来慕容部先后击败了段部落和宇文部落,公元345年,宇文部的残余势力逃到了后来契丹八部繁衍生息的地方,松漠地区,逐渐形成了后来的契丹族和奚族人。
以上就是契丹族大致形成经过,总之契丹族最早见于中国史书是在南北朝时期,在此之前,他们一直都是默默无闻的。
和汉文化相比,契丹文化显然落后许多,汉族的史书里面没有记载,最初没有文字的契丹人就更加记载不出来,关于从宇文部战败到南北朝契丹族出现,这段空白的历史,他们有着自己的解析,因为是口口相传,所以简单而充满了神话色彩。
根据史书记载,契丹在古八部时期曾经有过四位妖魔化的大可汗,第一位就是前面提到的骑着白马的仙人,他是契丹族的始祖名叫奇首可汗,而第二位就更神奇了,相传他是一尊骷髅,见不得光,平时就躲在帐篷里遥控指挥整个部落,只有遇到了大事儿,族人们用白马和青牛进行祭祀,他才化为人形出面解决,之后就会丝毫不做停留,马上回到帐篷里,恢复成骷髅的样子,所以他就叫骷髅可汗!
有一次,一位部族的年轻人偷偷窥视可汗的营帐,大约想要跟可汗合个影要个签名啥的,结果骷髅可汗因为见了光,居然莫名其妙的消失不见了。
接下来上台的一位叫猪头可汗,因为他长着野猪的脑袋和皮毛,像个半兽人。猪头可汗跟骷髅可汗一样,因为长相差点,见不得光,只有部落遇到了大事儿才会化成人形出面解决,后来他的可敦(王后)拿走了他身上的猪皮,导致他莫名其妙的消失。
最后一位神秘的可汗更有意思,他的名字居然叫做吃羊可汗,他有一个很奇怪的习惯就是吃羊,他养了二十只羊,每天都会吃掉十九只,而神奇的羊群第二天照常又会变成二十只。
从科学的角度讲这当然是无理性的,应该是契丹人的自说自话。每个民族不都有自己的神话嘛,像中国的三皇五帝就都是神话中的人物,但仔细想想问题又出现了,见过往脸上擦粉的,还没见过存心糟蹋自己的,契丹人为什么要把祖先妖魔化呢。
据分析,原因不外乎是这样的,大草原上强者林立,杀伐不断,出于恐吓外族的考虑,他们才编出这样的故事。意思就是,如果谁敢来侵犯我们,小心你晚上看见骷髅,或者一具猪头啥的,至于最后的吃羊可汗,说明我们有充足的粮食养活强壮的战士,神灵保佑契丹,不服的就放马过来吧。
也有分析人士指出,这三个早期的契丹领袖,其实是契丹人早期生活的几个历史阶段的人格化。比如骷髅可汗时期,宇文氏刚刚被慕容部落打败,一路流窜到了松漠之地,要吃没吃,要喝没喝,有限的资源无法养活所有的部众,部落减员严重,饿死冻死的尸体随处可见,不久化为白骨,骷髅也就成了这一悲惨时期的代名词。
俗话说,生命一定会找到出路,为了活下去,契丹人开始学习各种技能,一开始也就是说射杀野鸡野兔欺负身材矮小的动物,到了这时候,应该已经可以狩猎野猪这样的大型动物了,吃完了肉之后,用野猪皮做衣服,而且把皮毛当成很宝贵的财富,大约是猪头可汗的老婆贪财,拿着可汗老爷最贵重的财产猪皮跟小白脸私奔了,可汗老爷抑郁得死掉了,也可能是失去了御寒的东西冻死了,所以就有了这样的传说。
又过了很多年,契丹人慢慢地意识到单纯的靠天吃饭,只是狩猎采集,无法长久的维持整个部落的生存和发展,在不断地实践中,他们学会了养羊。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契丹人富裕了,富裕起来的契丹人,除了填饱肚子之外,偶尔还可以改善生活,享受一下口腹之欲。
把前面说的这些串联起来,仔细想想,我们会骤然发现,这分明就是契丹人从计划经济到改革开放,而后实现小康社会的简单过程。
正在契丹部落全民动员奔小康的时候,历史已经来到了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的时代,当时柔然汗国称霸,突厥帝国正在强大,拓跋珪亲征柔然,战火一直烧到了西拉木伦河畔,居住在这里的契丹人很可能被迫和北魏为敌,这次冒失的行动,让堪称骨灰级的草原前辈鲜卑人非常恼火,决定适当教训他们一下,于是给了他们一巴掌,弱小的契丹被杀得大败,溃散逃亡。这次战争使得契丹第一次名列史书。
跟历史上所有的民族一样,契丹民族也走过了从氏族到国家的艰难历程,经历过道武帝时期的血雨腥风之后,不久他们就发现了南方世界的富庶和繁华,他们发现城市里朋友们不用去灌溉,花自然会开。有着狼族血脉的他们忍受不住诱惑,没来得及做足充分的准备,就停止了韬光养晦,迫不及待的整装南下,奔着他们梦想中的天国来了。可等待他们的不是鲜花和拥抱,而是饱尝了鲜血的长枪硬弩,被人暴揍了一顿之后,他们终于知道该怎么跟天国里的人相处了。
打不过那就抱大腿呗!
所以就在北魏孝文帝时期,他们首次派出使节朝见中原的大皇帝,北魏本来就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只不过他们是鲜卑拓拔部的传人,和契丹不是一个门派,但要追根溯源也的的确确是一个老祖宗传下来的,不过人家拓拔部现在发大财了、高端了,根本看不上契丹这门又穷又弱的亲戚,所以举行宴会的时候,契丹使者坐在最后一排的最后一个位置!
这已经很不错啦,大家可不要以为契丹使者会有什么不满意,事实上他是非常的满意,因为在这之前,契丹人一直的生活一直都处于贫困线以下,是名副其实的土包子,这次出差可以说让这位使者真正的体会到了上流社会的生活,就如同今天第一次进城打工的山里孩子们一样,简直就惊呆了。
所以使者何辰回国之后,就在部落里拼命地给中原王朝点赞,说北魏是如何有实力,如何富饶,跟人家一比咱们这些人这辈子就算是白活了,搞得整个契丹八部都对“大城市”心存羡慕,为了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让部落的生活好起来,契丹人再次派出使者到北魏,主动要求向朝廷进贡名马,条件就是和北魏互市贸易。从这以后,契丹民族算是正式与中原王朝之间发生了关系,也就向着文明迈出了一大步。
从此之后,契丹算是当上了北魏的小跟班,小日子越过越红火,可好景不长,北魏统治后期,契丹西部的柔然也逐渐发展了起来,成了草原的新霸主。契丹人被迫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赶忙向柔然汗国称臣,从此过起了一仆二主的苦逼生活。
可是他们很快就发现,给草原大哥当小弟,和给中原大哥当小弟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因为草原大哥收小弟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压榨和掠夺,企图榨干你身上的每一滴油。而中原富饶,一向都是厚往薄来,用几匹瘦马,一群牛羊,就可以换取在他们眼里天文数字的金银和铜铁,只要你不来惹事儿,崇拜我,我还可以给你保护。当然老大需要你出力的时候,你必须是一支劲旅,这对于好战的契丹人来说根本不是事儿。
俗话说兔子急了还咬人,柔然人这么干,契丹人终于受不了了,可是打也打不过,于是他们的领袖,当时不叫可汗,叫“莫弗贺”,率领部落成员万余人向北魏要求“内迁”,北魏政府像当年汉朝保护南匈奴一样,把他们安置在白狼水以东地区,就是今天的辽宁省一带。
北魏灭亡后的几年,中原东面被北齐政权所取代,可是他们刚刚建国并没有平定草原的计划,高家人的着眼点应该还是北周和南朝,而柔然人此时也开始衰落下去,突厥人和铁勒人争相攻掠他们的地盘,大草原顿时乱成一团,契丹人也想趁机分一杯羹,于是就趁着这个时机向西攻击柔然并且取得了胜利,一举杀死了柔然首领铁伐。
然后他们发觉中原的大皇帝居然没有表态,这个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傻孩子,顿时以为这个王朝比以前的北魏差得远了,不表态其实就是不敢表态,没实力呗。结果他们做了一个大错特错的决定——趁机捞一笔。于是试着开始进犯北齐的长城防线。
北齐文宣帝高洋,是个有名的疯子,喝醉了酒之后必须杀人才快乐,而他从早到晚几乎都在喝酒,所以必须从早到晚杀人,一开始的时候杀的都是宫女太监,后来有关部门把死囚送给皇帝杀,如果死囚不够用,就用刑事犯代替。
他能喝完了酒揣着人头赴宴,打自己的亲娘,箭射岳母,亲手把自己的两个弟弟剁成肉酱,这样的一个人,你去招惹他干啥呀!可契丹人非要去,他们也没打听打听,现在是谁在当家。
所以这次行动无疑就是捅了一个大马蜂窝,高洋对这次侵扰立即做出了反应,决定御驾亲征,对契丹做摧毁性的打击,其实对付契丹这样的小部落根本就不用他亲自出马,大约是身边的人不够杀了,想去战场上过瘾吧。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