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苕窑走出的人》转载请注明来源:阅读阁yueduge.cc
世上没有完人,有其所长,必有其所短,而扬长避短就是人的经验总结和处世良方。我的父亲年轻时所长应是司药员的技能,而他反而放弃了这一所长回家务农了。在柳青所说的人生关键点上犯了战略性错误,直接导致了他个人和家庭的悲惨命运和自己在生产队没有地位、尊严、人格的境遇以及他屈辱可怜、胆小忍让、保守悲观的人生观。
如果他当年一直坚守司药员的职业,一个月有七八块银圆的稳定收入,这在当时已属中上等收入,也绝对不会有后来生活的困境。
但是历史不能假设,生活既不相信眼泪,更不需要幻想。窘迫的日子会如影随形般缠绕着勤劳善良的父亲。
高中上了一学期,终于放暑假了,我回到家里。放下行李,吃了饭。父亲收工回来一见我,马上问:“放假了?”
“放了。”
“放几天?”
“一个月。”
“好,好,好!”“有啥好的?”
“我正愁没有人陪你大哥去黄岭呢,干脆你去吧。你去我最放心,你准备一下,可能就这几天走哩。”然后父亲一边吃晚饭,一边给我说这次去黄岭的前因后果:
“唉!这十年来就是忙着给你大哥问媳妇了,你知道咱家穷再加上你大哥有点缺陷,可把人难为扎了。求爷爷告奶奶寻媒人,对象介绍了一河滩,没有一个愿意的。好不容易在黄岭找了个哑巴,条件是招赘到
女方家。礼过了,结婚证扯了,户口也开上去了。结果你大哥上去不到一年,自己跑回来了,说山里太苦,受不了。“我只得给介绍人说好话,求人家想办法。介绍人说,人家女方又
没有赶你儿子走,怪就怪他自己跑回来的。你如果给厚命说通了,只要他愿意回去,我们就再跑一趟。我回来和你妈给你大哥说了几天,他终于同意了。可是我最近腿疼得不行,到医院看,大夫说是风湿关节
炎。可能是打窑时落下的,一时三刻过不去。你二哥去耀瓷县做民工了,只有你跑一趟了。”
最后他说:“把你大哥送上去,给人家好好说说,不要难为你大哥,再问人家啥时结婚呀。你大哥把婚结了就好了。”
又气愤地对一块儿吃饭的大哥说:“我和你妈前一辈子欠你多少啊?”
大哥回来后,也没闲着,跟父亲去队上干活了。听父亲这样问他,只是怯怯地看了父亲一眼,红着脸低下了头,只是吃饭,没吭气。
二姐、妹妹吃着饭,没人说话。母亲好像吃完了,不知是擦汗还是擦泪。过去有关大哥婚事的一幕幕又浮现在我眼前。
大哥在十五岁以后,父母就开始张罗找媳妇。给亲戚、朋友、邻家不断地托付,央求媒婆、媒汉费心寻找,甚至请客送礼。终于有媒人上门提说张家的矮子,父母热情款待,少不了炒鸡蛋、干捞面条。然后约定见面日期,届时招待一番,结果女方不愿意,拉倒了。又有媒婆提说李家的秃子,热情招待———约定见面时间、地点———见面招待———女方不同意。再有亲戚提说王家的拐子,仍然是以上程序,结果还是女方不同意。
十年下来,父母不知费了多少心血,熬了多少不眠之夜。我现在挥之不去的一个场景就是:
在一个下面有三个腿支撑、上面有开口的泥炉子上,一根铁棍搭在炉子顶上,铁棍上担着两个不知装什么药的长方形、带着铁丝襻襻的旧铁盒。铁盒上方有一个小圆口,用于加生水,圆口上有盖。圆口旁的角上有一小口,用于倒放烧沸了的开水。父母忙完了一天的活儿,坐在炉子旁,用父亲捡拾的干柴,烧着炉子,喝着茶水,议论大哥的婚事。
“就是流点涎水、人瓷笨点,咋就这么难寻象啊?”是母亲的声音。
“关键是咱家穷啊。谁也不愿意把娃往咱这火坑里推呀。”是父亲的声音。
“十年啦,把两个女儿都搭进去了,还没着落。他都二十五六岁了,可咋办呀?”母亲说。农村家庭给儿子结婚娶媳妇都是靠女儿出嫁得的彩礼。一般嫁一个女儿,差不多能顶一个儿子结婚的费用。父母为了较高的彩礼硬着心把大姐、二姐小小年龄就订婚到山畔畔,结果还没有把大哥的婚事弄零干。
“两个女子成天对我有意见,背后骂我爱彩礼,这我也清白。这里边的实情你一概皆知,我为了啥呢?”父亲说。
“给的太远了,那里也太苦焦了。难怪两个姑娘骂你,是我我也不愿意啊。”母亲说。
“骂一骂,叫娃娃出出气。我能理解,毕竟娃要在那缺水的半坡坡地方住一辈子啊。”父亲说。父亲不时地给母亲的茶碗里加倒茶水。茶水已经很淡了,父亲还舍不得把喝过的茶叶渣渣倒掉。有时还把喝过的茶渣晾在筛子上,干了以后包起来。在没有茶叶的时候,父亲就会把旧茶渣放入茶壶中,在炉子上煮熬很长时间……
父亲的茶壶、茶碗都用铁丝箍着,可能是我们小时候打闹不小心打了的,父亲没有钱买新的,就箍一箍继续用着。铁锈与茶垢在茶碗上已经融为一体,整个茶碗成了黑黄色。两个铁桶桶也已变形,底下和周边被火烧燎得墨黑墨黑。炉子上方的窑墙已经被烟熏得发黑。暗淡的煤油灯光在炉子对面的窑墙上映照出一高一矮、有点驼背的两个影子。在我们睡觉的炕上,刚好能看见这对影像,每每看着他们的影像,我们会安然地慢慢进入梦乡。
但是今晚我又想起了大姐的婚事,继续不能入眠。
出生在贫苦家庭的女孩子命运是极其可怜的。虽然时代已经进入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推翻两千多年的以男权为主导的封建专制革命已经五十多年了,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婚姻自由的政策也十几年了。为什么在落后的农村,男尊女卑、养儿防老、养女得“彩礼”的意识依然浓厚?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