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阅读阁】地址:yueduge.cc
●国防科工委主任张云川说:“三个中心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月球探测工作从此走上规范化、专业化道路。”
●顾永江激动地说:“能为中国航天事业设计标识,是我一生的骄傲!”
●上海空间推进研究所阀门研究室主任魏青说:“全国有上万人直接参与嫦娥1号卫星工程,我们只是中国航天人的一部分。”
●组织攻关
确定嫦娥工程领军人物
2004年3月25日,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在首都北京举行“嫦娥工程”第一次工作大会暨总体协调会。在这次大会上,中国探月工程领军人物一一确定。
此次会议首次以“嫦娥工程”名义正式亮相,第一颗绕月卫星也被正式命名为“嫦娥1号”。
会上,栾恩杰向工程五大系统――卫星、运载火箭、地面应用、发射、测控的总指挥和总设计师颁发任命书,明确了各系统的责任。
各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当即正式走马上任
这一天,北京各大报纸以醒目标题发出人们关注的消息:
“嫦娥工程”领军人物确定。
同时,各大报纸还报道了领军人物的名单。报纸写道:
“嫦娥工程”领导小组组长:中国国防科工委主任张云川。
“嫦娥工程”总指挥:中国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栾恩杰。
工程副总指挥四位,分别是解放军总装备部副部长胡世祥、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江绵恒、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马兴瑞、中国国防科工委秘书长孙来燕。
“嫦娥工程”总设计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中科院院士孙家栋。
副总设计师三人,分别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陈炳忠、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姜景山院士、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龙乐豪院士。
“嫦娥工程”月球应用科学首席科学家: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天文台高级顾问欧阳自远院士。
“嫦娥工程”由五大系统组成,发射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分别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徐宏亮、解放军总装备部工程设计所于建平;测控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分别是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董德义、解放军总装备部测通所于志坚;应用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分别是国家天文台的艾国祥、李春来;卫星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叶培建院士;运载火箭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分别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岑拯、贺祖明。
至此,中国航天开始了新的里程碑,中国绕月探测工程正式步入轨道。在工程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工程总指挥、总设计师两条指挥线正式展开工作。
工程组织指挥体系的建立,标志着中华民族千年奔月之梦开始启动。40多年以来,中国的所有航天试验都是围绕地球的活动,而现在月球探测拉开了中国深空探测的帷幕。
这一年,孙家栋已经75岁了,他又一次接受了新的挑战,开始了攀登新的科学高峰。
探月工程将成为我国航天事业继“两弹一星”、载人飞船之后的第三个里程碑。
另外,中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工程总指挥栾恩杰在会上对“嫦娥工程”进行总动员,全面部署工程研制各项工作,并对工程研制队伍提出具体要求。
栾恩杰希望工程参与人员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严阵以待、严格要求、严密组织,扎扎实实做好“嫦娥工程”的每一项工作。
这次会议还首次明确了中国探月的未来计划。会议要求,“嫦娥1号”绕月卫星及其运载火箭将于2006年10月完成全部研制工作,待命出厂,力争2006年12月发射升空。
栾恩杰介绍说:
国务院正式批准绕月工程立项后,经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将工程命名为“嫦娥工程”,第一颗绕月卫星命名为“嫦娥1号”。
按照工程进度安排,工程小组将于2004年9月以前,完成绕月探测工程总体和各系统的详细方案设计。在2005年底,完成月球探测卫星初样产品研制以及相关的试验。2006年10月以前,完成月球探测卫星正样产品的设计、研制、总装、测试、试验、发射及飞行试验。
另外,运载火箭要完成正样投产任务,测控和发射场系统完成技术改造和调试任务,地面应用系统完成组装和调试任务。
根据绕月探测工程研制总要求,月球探测卫星系统由卫星平台与有效载荷两部分组成。在“东方红3号”卫星平台及其他卫星成熟技术的基础上,研制月球探测卫星平台。
卫星选用的有效载荷有:CCD立体相机、激光高度计、成像光谱仪、微波探测仪、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太阳风粒子探测器等。根据设计要求,月球探测卫星重量为2350公斤,有效载荷总重量130公斤,在轨运行寿命为1年。
按照计划,运载火箭系统选用“东方红3号甲”作为月球探测卫星的运载火箭。发射场系统选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作为发射场,并进行必要的适应性改造,以完成月球探测卫星发射任务。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