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精神丰碑(1 / 8)

天才一秒记住【阅读阁】地址:yueduge.cc

●孔繁森离开岗巴时,许多藏族同胞含着泪水,依依不舍地为他送行。

●孔繁森神情郑重地说:“带领群众致富,是我们的天职。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应当与人民同甘苦、共命运。”

●孔繁森在给女儿的信中写道:“我身负党的重托,不能顾小家舍大家,孩子,请理解你爸爸……”

●精神丰碑

和岗巴人民结下浓厚情谊

1993年4月4日,孔繁森告别拉萨,前去阿里上任。

孔繁森乘坐的越野车向西急驶。坐在车内的孔繁森无心欣赏车窗外清澈的拉萨河,奔腾的雅鲁藏布江,高耸入云的雪山,还有明镜一样动人的湖水。

此刻,孔繁森正在苦苦思考如何发展阿里的经济这个难题,他的心早已飞向急待发展的贫困地区阿里。

孔繁森先后两次进藏,这时己在高原工作6年。按说,他现在应该回到家乡,和家人团聚,过上舒适的日子。然而,他却接受了一项更艰巨的任务,这项任务就是去西藏自然条件最恶劣的地区阿里,挑起阿里地委书记的重担。

西藏高原是一个严重缺氧的寒冷地区,气候条件十分恶劣,而阿里又是西藏最艰苦的地区。阿里地区平均海拔4500米,空气中的含氧量不足海平面的一半,最低气温零下40多度。

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的原因,阿里的经济发展十分缓慢,群众生活比较贫困。因此,阿里十分需要像孔繁森这样年富力强的优秀干部。

自治区领导征求孔繁森的意见时,孔繁森坚定地回答:“我是党的干部,服从组织安排。”

自从孔繁森走上领导岗位以来,像这样的工作调动,他已经经历过很多次。孔繁森每次都把个人的利益放在一边,而把党和人民的需要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早在197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当时担任中共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就欣然赴藏。

孔繁森知道西藏天高地远,知道西藏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也知道远离家乡和亲人以后的日子会让人寂寞难耐。但他更清楚地知道,内地干部前去支援西藏是祖国和人民的需要,是党的需要。

有些人劝说孔繁森:“西藏的气候很恶劣,在那里工作时间长了,对身体的危害很大。”孔繁森淡淡一笑,毫不在意。

在临行之前,孔繁森为了表明自己愿意为西藏人民奉献一切的坚定决心,他特意请人写了一个充满豪情的条幅:

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

刚到西藏,孔繁森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西藏自然环境的艰苦,但他献身西藏的决心丝毫也没有动摇。为了表明自己的决心,他写下这样一副对联: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他时时用这副对联来激励自己。

孔繁森来到西藏的时候,组织上给他安排的职务是日喀则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孔繁森来到地委报到以后,领导们见他年轻体壮、意气风发,就决定改派他到海拔4700多米的岗巴县担任县委副书记。

组织上征询孔繁森的意见时,孔繁森很爽快地说:“我年纪轻,没问题,大不了多喘几口粗气。”

孔繁森知道日喀则是西藏第二大城市,生活条件尚可;而岗巴是一个偏僻的边境小县,交通十分不便,海拔4750米,被们称为“生命禁区”,但他全不在意。

当孔繁森带着简单的行囊,来到岗巴县城时,一下子愣住了:几幢陈旧的铁皮平房,孤零零地立在山梁上。极目望去,全县城竟然只有一棵树。

岗巴的环境之恶劣,条件之艰苦,确实超出了孔繁森的想象。

来到岗巴以后,孔繁森更加明白了自己任务的艰巨。

听了县里的介绍,强烈的责任感在孔繁森心中油然而生。

孔繁森来到岗巴县的时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开过,为了在农牧区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孔繁森亲自到一个乡开展试点工作,这个乡的经济得到发展以后,孔繁森又把经验在全县推广。

孔繁森找群众谈心,为他们出谋划策,告诉他们:要改变贫困面貌,应该实行土地联产承包,依靠科学,增加投入,发展农牧业生产;必须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解放劳动力,发展多种经营……

时间不长,群众尝到了甜头。岗巴县开始大面积地实行联产承包制……

孔繁森在摔跌中学会骑马。

为了和群众打成一片,孔繁森还学会了藏语。

风餐露宿中,孔繁森开始习惯吃风干牛羊,喝酥油茶,饮青稞酒。

在牧区,孔繁森盘着双腿,在牧民中间席地而坐。牧民们用粗糙的双手,捧一个粗糙的瓷碗,里面装着满满的酥油茶,递给孔繁森,孔繁森面带笑容,接过酥油茶,一饮而尽。

白天,孔繁森戴一顶旧草帽,和群众一起去收割、打场、挖泥塘;晚上,他逐家去调查情况,为群众治病。

据孔繁森的妻子王庆芝后来回忆: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奉献之歌:全国掀起向孔繁森学习高潮》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