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谁的表演秀

《曹魏乱世智囊团》转载请注明来源:阅读阁yueduge.cc

诸君若弃军单行,则一亭长能缚君矣。不若诱及陕人,并本部军马,杀入长安,与董卓报仇。事济,奉朝廷以正天下。若不胜,走亦未迟。

——《三国演义》第九回

如果说谁是三国时代的真正缔造者的话,恐怕只有一个人配得上这种说法。你相信吗?三国乱世的开启竟然是因为他说了上面那句比较多余的话。

三国这段传奇的历史,是要从一个普通的孩子说起的,这是笔者对这段历史的理解。

这个孩子不是大名鼎鼎的奸雄曹操,也不是还在卖草鞋的刘备,更不是那个可以在话剧中演外国人不用化妆的孙权。他出生在东汉末年一个叫武威姑臧的地方,直到今天这个地方也还叫武威,在甘肃省境内。

他叫贾诩,成年后,取字文和。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他不是那种几岁就能认识几千个汉字的神童,他少年时极其普通,普通到几乎没人知道。比那些穷人家孩子幸运的是,他可以从小读书,不过在学习方面好像也没有什么天赋,一直默默无闻。

贾诩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孩子,没什么特别的,至少在年少的时候没有人会认为他将来能成为什么厉害的人物。

成年后,贾诩依旧是个默默无闻的青年,除了在家孝敬父母外,一直无事可做,可是此时有人却认为他是个人才,而且是大才。

当时的东汉王朝已经内忧外患,政权动荡不安,外有黄

巾起义,内有宦官专权。车骑将军皇甫嵩在广宗城(今河北威县)斩杀三万多黄巾军,而不久前在曲阳,黄巾军的重要领袖地公将军张宝被皇甫嵩打败后自杀。

皇甫嵩以屠城等残忍的手段将曲阳周围的黄巾军势力彻底铲除,威震天下。汉阳名士阎忠劝皇甫嵩,黄巾军既然已经灭掉,就应该利用手中的重兵和威望去洛阳把那些掌权的太监顺带消灭掉,以正汉室,结束东汉混乱的局面,而这个建议没有被皇甫嵩采纳。

因此,阎忠愤愤地离开皇甫嵩到凉州去了。在路上,他无意中见到贾诩。

关于这两个人是如何碰到一起的,历史没有提供更多的资料,但是阎忠却留下了他对贾诩的评价:“有良(张良)、平(陈平)之奇。”(《三国志·魏书·贾诩传》)

要知道当时诸葛孔明先生还是个小屁孩,张良和陈平才是人们心中智谋的化身。用这两个人来比贾诩,不知道他是什么地方打动了阎忠?

阎忠的评价是正确的。不过更准确点说,贾诩更像汉初的陈平,因为陈平的智谋中含有更多的奸诈成分。

贾诩成年后以孝廉的身份被推举为议郎,下面先简单地说一下汉朝的选官制度。

在汉朝,想要当官说难也不难,对于有钱有势的人来说,做官是非常容易的。

汉朝有“任子”制度,就是说一年俸禄两千石以上的官员,并且为官满三年,那么子弟

(包括侄子、外甥)都有资格出来做官。

如果家里没有做官的人,那也好办,去评估一下有多少资产。因为汉朝还有一项制度叫“赀选”,如果家财多于十万钱,而又不是商人出身(士农工商,商人在古代的身份是末等),就有资格向国家“纳资”,然后出来当官,比如我们比较熟悉的西汉大才子司马相如就是这么当的官。

如果说家里既没有当官的人,也没有钱,但是仍然有志向当国家公务员的话,这就比较难了,但也并不是无路可走,可以走“举孝廉”这条路。

顾名思义,“孝廉”就是孝顺和廉洁的人,这是汉朝时非常推崇的两种品德。汉朝自汉文帝之后,历代皇帝都比较重视品德高尚的人,但举荐的名额却十分有限,一个郡才有两个名额,一个是孝子,另一个廉吏,被推举的人就有资格出来当官。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尹剑翔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阅读阁yueduge.cc),接着再看更方便。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曹魏乱世智囊团》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