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阁【yueduge.cc】第一时间更新《政治军事谋略家成才故事》最新章节。
中国名人成才故事第二章著名军事家的故事1
孙武
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家。他出生于齐国的乐安(今山东惠民县)。孙武本姓陈,他的祖先陈完于周惠王五年(前672年)因陈国内乱而逃到齐国,改姓田氏。田完的五世孙田书,字子占,是孙武的祖父,齐景公时身居大夫之职,后因伐莒有功,齐景公便把乐安封给田书,并赐姓孙氏。
周景王十三年(前532年)夏,齐国“四姓之乱”后,孙武离开齐国到了南方的吴国。他在吴国都城姑苏(今江苏苏州)附近“辟隐深居”,一方面潜心研究兵法,观察吴国的政治动向,一方面结交被楚王迫害逃到吴国的伍子胥,两人在共同的田园生活中,结成了政治上的知心朋友。
伍子胥深知吴王阖闾的政治抱负和思贤如渴的心情,也了解孙武高明的政治主张和非凡的军事才能。他把孙武推荐给了吴王,孙武施展抱负的大好时机,终于来到了。
孙武带着他写的《孙子兵法》十三篇去见吴王阖闾。吴王对孙武说:“您写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细细读过了。您能否当场演习一下阵法吗?”孙武回答说:“可以。”吴王又问:“可以用妇人试验一下吗?”孙武说:“完全可以。”于是,吴王挑选了他后宫的嫔妃180人,让孙武演习阵法。
孙武把这些妇人分成两队,叫吴王最宠爱的两个美姬分别担任队长,每人各拿一把戟。孙武问她们:“你们知道心和左右手以及后背的位置吗?”她们点头说:“知道。”孙武说:“演习阵法时,我击鼓发令,让向前,你们就眼看着心;让向左,就眼朝左手看;让向右,就眼朝右手看;让向后,就眼朝后背看。”她们都说:“行!”。布置完毕,孙武敲响向右的鼓令,那些嫔妃们觉得好玩,都哈哈大笑起来。孙武严肃地说:“对部属约束不严明,命令交待不清楚,这是主将的责任。”他又重新申明号令,然后发出向左的鼓令,嫔妃们仍然大笑不止。孙武说:“对部属约束不严明,命令交待不清楚,那是主将的责任;现在既然对你们重新申明过号令,再不执行命令,那就是吏卒的责任了。”说完就下令把左右两个队长推出斩首。吴工站在高台上正兴致极高地观看孙武的演习,忽听孙武下令要杀他的两个爱姬,吓出一身冷汗急忙叫人对孙武说:“我已经知道将军能够用兵了。我没有这两个美姬,食不甘味,希望不要杀她们。”孙武回答说:“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说完就命令把两个美姬当众斩首,然后又挑选另外两个嫔妃担任队长,继续演习阵法。吴王因此深知孙武善于用兵,就任命他为将军,孙武的军事生涯也由此开始了。
孙武被吴王任命为大将后,不但为励精图治的吴王治军讲武,勾画富国强兵的蓝图,而且为吴国的兼并战争立下了卓越的战功。
从周敬王八年(前512年)被吴王任命为大将,到周敬王三十八年,孙武在吴国活动了30年,为吴国的强盛和称霸中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孙武之所以享有盛名,主要还不是因为他的卓著的战功,而是由于他留下了一部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是一部内容完备、结构严谨的古代军事专著。它的产生,为我国军事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孙武把与战争有关的军事问题,分作十三篇加以论述,全书有完整的体系,新颖独特的论述形式。各篇既能独立成章,相互之间又有密切的联系,上下承启,前后相应,浑然一体。所以古人说:“其义各立于题篇之名,未尝泛滥而为言也。”直到今天我们阅读这些篇章,仍然为其博大精深的军事思想体系而惊叹。
《孙子兵法》虽然包含了军事学的各个方面,但是关于进行和指导战争的论述,则是全书的核心内容,其他各个方面,都是围绕这一内容展开的。《孙子兵法》分上、中、下三卷;上卷有《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中卷有《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形篇》、《行军篇》;下卷有《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
孙武研究军事是从研究战争入手的,对于战争的看法,孙武开宗明义地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武要求战争指导者,要在战前对决定战争胜负的“五事”(道、天、地、将、法)、“七讣”(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作全面的分析比较,这样“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这就是孙武“知彼知己”,综合分析对比敌我力量的“庙算”知胜的思想。
孙武提出:“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就是要求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能够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唐朝著名军事家李靖,在《李卫公问对》中就曾经说过,古代兵法千章万句,不外乎“致人而不致于人”。
孙武认为,只有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才有可能取得战争的胜利。孙武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还说:“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孙武认为,要使敌军处于被动挨打的形势,就要采取“动敌”“示形”即主动摆脱敌人,寻机歼灭。
孙武说:“兵无常势”,如同“水无常形”一样,只有“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才可以说用兵是入了“神”。孙武所说的灵活多变的作战指导,主要表现在正确使用兵力和灵活多变的战法两个方面。
在正确使用兵力方面,他要求战争指导者要“识众寡之用”,要根据敌我兵力对比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战术。
在战术运用上,孙武主张“奇正”多变。他认为,虽然打仗的一般规律,总是用“正兵”当敌,用“奇兵”取胜,但是奇正之变,是变化无穷的。他要求战争指导者,战术要灵活多变,计谋要不断更新,使敌人无法识破军事部署上奥妙之所在。这样才能稳操胜券。
孙武在《孙子兵法》开卷的《计篇》中,把“智信仁勇严”的良将,以及训练有素,赏罚分明,令行禁止,战斗力强的精兵,看作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是达到“全胜”的根本条件。
孙武关于争取战争“全胜”的种种论述,无一不同贤良将帅的指挥才能和精神素质有关。因此,他对将帅提出了极为严格的要求,归纳起来就是“智信仁勇严”五条:“智”,多谋善断:“信”,赏罚互信:“仁”,爱护士卒;“勇”,勇敢坚定;“严”,法令严明。
孙武认为,训练有素,赏罚分明,令行禁止,战斗力强的军队,是夺取战争“全胜”必不可少的条件。
《孙子兵法》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兵书,孙武的一些军事观点和治军思想,为后世的军事家传诵和应用,它是我国军事史上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
白起
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剧烈动荡的时代,在那烽烟四起、群雄争霸的岁月里,涌现出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军事统帅,其中最著名的,当数秦国名将——白起。
白起,郡(今陕西眉县)人,在其数十年的军旅生涯中,参加了秦国兼并魏、韩、赵、楚等国的几十次大小战斗,并且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为秦国争城70余座,扩地数千里,也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攻韩魏,初露锋芒白起生活在战国末期,当时社会剧烈动荡,群雄争霸不休,人们崇拜的英雄,自然是那些驰骋沙场,能征善战的大将军。白起的父亲曾经随秦军四处征战,建立过不少战功。自从有了儿子,他便给儿子起名为“起”,希望儿子将来能够像战国名将吴起那样所向披靡,屡立战功。为此,他经常向白起讲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的故事,尤其爱讲司马穰苴、孙武、吴起、孙膑的故事。当白起刚刚成年的时候,父亲就把他送进军营,使他从小就受到军旅的熏陶。白起不负父望,从小就酷爱军事,加上他聪明好学,勤于思考,喜欢研究各家兵法,又长期生活在军旅之中,既有军事理论,又具实践经验,久而久之,便熟练掌握了军事这门艺术,成了一位用兵如神的杰出将领。
公元前294年,秦昭王任命白起为左庶长,统率秦军进攻韩国。白起抓住这千载难逢的展示自己军事才华的机会,精心策划,突出奇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攻占了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南),使魏国受到直接威胁。捷报传回秦国,秦昭王大喜,下令嘉奖白起。此后不久,经丞相魏冉推荐,昭王又命白起为将,带兵与韩、魏联军大战于伊阙(今河南洛阳南)山下。
当时,韩魏联军将多兵广,而秦军还不及他们一半。但韩魏联军同床异梦,互相推诿,都想把对方推到前面迎战秦军,而自己退居后面隔岸观火,坐收渔利。白起抓住敌军的心理,先设疑兵麻痹韩军,然后出其不意以精锐猛攻魏军,魏军大败,韩军自然也不战自溃。白起乘胜追击,杀敌24万,血流成河,还俘虏了魏将公孙喜,攻陷五个城池。白起打了一个以少胜多的大胜仗。战斗结束,白起因功官至国尉。伊阙之战,是韩魏两国遭到最大损失的一次战役。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