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增篇第二七(1 / 3)

东汉王充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阅读阁yueduge.cc),接着再看更方便。

【题解】

作者在本篇中,举出儒家经典六艺中歪曲历史,夸大事实的例子,进行驳斥,故称之为“艺增”。

王充从《诗经》、《尚书》、《周易》、《论语》中举出八个事例,指出社会上一般人“增过其实”、“失实离本”的毛病,在儒家经典中同样是存在的。但作者有时又把文学上的夸张与有意的“失实离本”混为一谈。不过在五经定为官学,奉为圣典的年代里,王充敢于非议经艺,其精神是可贵的。

【原文】

27·1世俗所患(1),患言事增其实,著文垂辞(2),辞出溢其真,称美过其善,进恶没其罪(3)。何则?俗人好奇,不奇,言不用也(4)。故誉人不增其美,则闻者不快其意;毁人不益其恶,则听者不惬于心。闻一增以为十,见百益以为千,使夫纯仆之事(5),十剖百判(6);审然之语,千反万畔(7)。墨子哭于练丝(8),杨子哭于歧道(9),盖伤失本,悲离其实也。蜚流之言,百传之语,出小人之口,驰闾巷之间,其犹是也。诸子之文,笔墨之疏(10),人贤所著(11),妙思所集,宜如其实,犹或增之。傥经艺之言如其实乎(12)?言审莫过圣人,经艺万世不易,犹或出溢,增过其实,增过其实皆有事为,不妄乱误以少为多也。然而必论之者,方言经艺之增与传语异也。经增非一,略举较著,令恍惑之人,观览采择,得以开心通意,晓解觉悟。

【注释】

(1)患:犯病。

(2)垂辞:指著书。

(3)进:进谏。这里是批评的意思。没:这里是漫过,超过的意思。

(4)用:采用。

(5)纯朴:纯正而朴实。这里是简单的意思。

(6)剖:分开。判:分。

(7)畔:通“叛”,背离。

(8)墨子哭于练丝:参见8·2注(14)。

(9)杨子哭于歧道:参见8·2注(13)。

(10)疏:疏通,解释。笔墨之疏:指对经书的解释。

(11)人贤:疑“贤人”之误倒。上言“小人”,下言“圣人”,可证。

(12)傥(t3ng倘):同“倘”。经艺:指儒家经书。

【译文】

一般人犯毛病,毛病在于说事情夸大事实,写文章著书,文辞超过真实情况,赞扬美的超过好处,批评坏的超过过失。为什么呢?因为一般人好奇,不奇,话没人听。所以称赞人不夸大他好的地方,那么听的人心里不痛快;诽谤人不增加他的过错,那么听的人心里不满足。听说一要夸大成十,看见百要增加成千,这使那些很简单的事,分成十种、百种复杂的事;很明白的话,变成千种、万种相互背离的说法。墨子哭练丝,杨子哭歧道,大概伤心失去根本,悲痛得离开了事实。流言蜚语,众人传说的话,出至小人的口,流传在街头巷尾之间,都是这样的。各家学说的文章,各种各样的解释,都是贤人写的,精妙思想集粹,应该符合事实了,然而有的地方还是夸大。也许儒家经书上的话符合实际吧?说话慎重莫过于圣人,儒家经书万代不变,然而有的还说过了头,夸大了事实。夸大事实都有目的,不会胡乱地、错误地把少的说成多的。然而一定要评论,正是为了说明经书上的夸大跟传说的夸张是不一样的。经书上的夸大不是少数,略举比较明显的,让模糊迷惑的人,观读采纳,能够开通思想,理解觉悟。

【原文】

27·2《尚书》“协和万国”(1),是美尧德致太平之化,化诸夏并及夷狄也。言协和方外(2),可也;言万国,增之也。

【注释】

(1)依本书文例,《尚书》后夺一“曰”字。国:古文《尚书》作“邦”,今文《尚书》作“国”。引文参见《尚书·尧典》。

(2)方外:指中原地方以外较边远的地区。

【译文】

《尚书·尧典》上说:“尧能使万国和睦相处”,这是赞美尧道德崇高能导致天下太平的教化,教化施及中原各族和边远民族。说能与边远地区和睦相处,是可能的;说有万国,是夸大。

【原文】

27·3夫唐之与周,俱治五千里内。周时诸侯千七百九十三国(1),荒服、戎服、要服及四海之外不粒食之民(2),若穿胸、儋耳、焦侥、跋踵之辈(3),并合其数,不能三千。天之所覆,地之所载,尽于三千之中矣。而《尚书》云“万国”,褒增过实,以美尧也。欲言尧之德大,所化者众,诸夏夷狄,莫不雍和,故曰“万国”。犹《诗》言“子孙千亿”矣(4),美周宣王之德能慎天地,天地祚之,子孙众多,至于千亿。言子孙众多,可也;言千亿,增之也。夫子孙虽众,不能千亿,诗人颂美,增益其实。案后稷始受邰封(5),讫于宣王(6),宣王以至外族内属,血脉所连,不能千亿。夫千与万,数之大名也。“万”言众多,故《尚书》言“万国”,《诗》言“千亿”。

【注释】

(1)千七百九十三国:《礼记·王制》作“千七百七十三国”。

(2)戎服:《尚书·禹贡》记载五服是: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不见戎服,其它古文献中亦无记载,疑王充误记。不粒食之民:指不吃五谷的人。

(3)跋:《山海经·海外北经》作“跂”,可从。穿胸、儋(d1n丹)耳、焦侥、跂踵(q!h%ng起肿):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四个远方国名。《山海经·海外南经》:“贯匈国在其东,其为人匈有窍。一曰在臷国东。”贯匈国,即穿胸国。《山海经·海外北经》:“聂耳之国在无肠国东,使两文虎,为人两手聂其耳。县居海中,及水所出入奇物。”聂耳国,即儋耳国。又《山海经·大荒北经》:“有儋耳之国、任姓、禺号子、食谷。”《山海经·海外南经》:“周饶国在其东,其为人短小、冠带,一曰焦侥国在三首东。”又《山海经·大荒南经》:“有小人,名曰焦侥之国,几姓,嘉谷是食。”《山海经·海外北经》:“跂踵国在拘缨东,其为人大,两足亦大。一曰大踵。”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论衡全译》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