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运输队准备再登主峰

《挑战极限:中国登山队员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转载请注明来源:阅读阁yueduge.cc

第17章运输队准备再登主峰

1975年4月中旬,第三次适应性行军开始,从7007米到7450米这一地段,是一个鼻梁形的大冰坡,平均坡度40到50度,最陡处约70度。

它的右边是直上直下的岩石峭壁,底下是中绒布冰川的粒雪盆地,高差千余米。它的左边悬垂着许多冰舌和雪檐,下边是东绒布冰川顶部的冰瀑区,高差近千米。

可以说,这段大冰坡是从北坡攀登珠峰的第二道难关。走在这座冰坡上必须十分小心,稍一滑溜,就有跌入万丈深渊的危险。

这里还是个著名的风口,经常是大风卷着雪粒,形成一片浓重的迷雾。

5月以前是珠穆朗玛的风季,这里经常刮着10级以上的高空风,这种风如果吹过没有保护的脸部或身体其他部分,几秒钟内就能造成严重冻伤。

这里的路也极难走,冰雪和岩石交错,必须穿上冰爪,走在冰雪坡上才不致滑坠。但穿冰爪在岩石坡上走,则经常引起石块滚动,既费劲又不易站稳脚跟。

这次,登山队党委安排了洛桑德庆和王洪宝两位教练率领,由部分运动员、解放军战士组成的运输队,承担把物资装备运到8000米以上营地去的任务。

要达到登上顶峰的目的,登山队必须建立一些高山营地,把大量的物资装备,诸如高山帐篷、食品、氧气,还有科考设备、摄影器材等等,逐个地运到每个营地,保证运动员有良好的生活、工作条件,保持强壮的体力。

早在3月初,西藏定日县曲宗乡的翻身农奴就派出了牦牛队,支援登山队搞运输。本来牦牛队的任务是从5000米大本营运物资到5500米、6000米两个营地。至于6000米以上营地的物资,则是靠人力运输。

但是牦牛队负责人、农奴出身的强巴和奴隶出身的白玛,他们急登山队之所急,硬是想办法把牦牛赶到了6500米营地,创造了牦牛登高的新纪录。每头牦牛每次可运80斤重的东西,几十头牦牛可运几千斤重的东西。

这样,从5000米大本营到6500百米营地的物资运输,就完全由牦牛队承担,节省了大量人力。

此后,几位解放军战士和民工,在教练率领下,承担了从6500百米营地往北坳运送物资的任务。这几位解放军战士,都是第一次上到6000米以上的高度,不少人有高山反应。但他们却不叫一声苦,坚决完成任务。在短短6天内,他们五上北坳,运送了氧气一百多瓶,帐篷20多顶,还有登山装备、煤气罐、电影器材等。这为第二次适应性行军的队伍在北坳宿营,准备了充足的物质条件。

在五上北坳过程中,这些解放军战士由起初不适应到逐步适应了高山冰雪的环境。最初他们从北坳往返一趟要6个多小时,后来缩短到只要3个多小时。

但这些解放军战士并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他们的目标总是向着前方。每次上了北坳,他们便问教练:“教练,7600米在什么地方?8100米在什么地方?……”他们心中想的是把登山需要的物资装备,运到更高的地方去。

4月19日上午,当洛桑德庆、王洪宝率领的运输队快要接近7450米地段时,天气开始变坏了,风力逐渐加大,竟然达到9级左右。

狂风从洛拉山口方向涌来,几乎连人都要刮起来,大家只好时而匍伏在地上,时而倾斜着身子慢慢挪步。狂风卷着雪粒,呛得人喘不过气来,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运输队伍也没有停住脚步。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李静轩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阅读阁yueduge.cc),接着再看更方便。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挑战极限:中国登山队员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