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人大传》转载请注明来源:阅读阁yueduge.cc
第五章著名艺术家的故事2
齐白石
齐白石,原名纯芝,字渭清,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别号借山吟馆主者、寄萍老人等。湖南湘潭人。中国现代著名画家、篆刻家。他通过自学成为著名的中国画大师,尤以画虾闻名。
齐白石出生在湘江之滨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齐白石幼年一直体弱多病,给这个靠种田织布为生的家庭增加了不小的经济负担。8岁时,齐白石到外祖父开的私塾读书。在这里,他刻苦攻读,勤学好问,同时非常喜欢画画。因为家境贫寒,买不起纸笔,他就用旧账本、废书的纸来画画。齐白石具有绘画的天赋,画什么像什么,被同学们称为“小画家”。但可惜的是,不久因为祖父有病,家中又添了个小弟弟,家庭需要劳动力,齐白石入学未满一年就被迫辍学了。
回家后,齐白石开始了艰苦的劳动生活,这使他养成了俭朴、勤劳的生活习惯。劳动之余,他总是抓紧时间读书。靠着坚强的毅力和悟性,他硬是通过自学掌握了一定的知识。
后来,由于齐白石的体力不适合干重活,家里人就让他学木工。齐白石在学徒的过程中逐渐对雕花木作产生了兴趣。从小热爱画画的齐白石在这方面表现出了良好的天赋,他从简单的图案开始,到复杂精美的构图;从表面的刻削到内部的镂镌,刀法逐渐灵活自由,技巧逐步提高。这是齐白石艺术生涯中的一次重大转折,为他以后的绘画生涯积累了一个坚实的民间艺术根底。
自1877年到1888年,齐白石走乡串户做了11年的雕花木匠。在为一户人家做活时,齐白石发现一套《芥子园画谱》。他非常高兴,借回家后如饥似渴地临摹。他花了半年时间,硬是把全册全部临摹下来,并装订成册。从此他执著地画画,终于以雕花匠和画匠的身份闻名乡里。
27岁那年,齐白石结识了私塾先生胡自倬和陈少蕃,他们教齐白石读书、作画,并为他取了字“璜”,号“白石山人”。经过一年多的勤学苦练,他的绘画基础有了很大提高,从此开始了卖画为生的生活。
齐白石一边为人画肖像维持生计,一边悉心揣摩历史上著名画家阎立本、吴道子等人的技法。同时,他不但注意临摹,还十分注重对现实生活的观察。此后,他广泛涉猎人物、山水、花鸟画的创作。也就在这一时期,齐白石还学习了篆刻。由于他有雕花木作的基础,因此篆刻技艺进步很快。
1902年,齐白石40岁了。从这年开始至1909年47岁止,他多次出游南北各地,前后达五次之多,足迹遍及西安、燕京、天津、上海、武汉、南昌、桂林、广州、香港、苏州、南京等六七个省区的主要城市。每到一处,他都要游览当地名山大川,了解不同的风土人情,并画了为数众多的速写素材。同时,他也鉴赏、临摹了许多秘籍、名画、书法、碑林等艺术珍品,这些都大大开阔了他的胸怀,提高了他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为他以后的艺术创作打下了基础。
回到故乡后,齐白石又苦练了10年,于1919年后来到北京定居。他与著名画师陈师曾结为莫逆,互相切磋,终于名声渐著。1927年,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聘请齐白石任教授。后来艺专改为艺术学院,院长徐悲鸿也十分敬重齐白石,请他担任中国画教授。
“七七”事变后,北平沦陷,齐白石闭门谢客,充分体现了民族艺术家的气节,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后才恢复了卖画生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齐白石迎来了艺术上的春天。虽年近90岁高龄,他仍每天作画不辍。他创作的数量惊人,仅1953年一年的绘画作品,大小就有600多幅。他还以极大的热情参与社会活动,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和中国画院名誉院长等职务。
党和政府十分关怀齐白石,努力使他过着宁静、幸福的晚年生活。政府为他专门修缮了住所,并派专人照顾他的饮食起居。
1957年,齐白石结束了他将近一个世纪的生命历程,安然仙逝。
梅兰芳
梅兰芳,出身于京剧世家,名列“四大名旦”之首。他的表演风格雍容华贵,典雅清新,其表演当时为人争看,盛况空前,为形成京剧艺术的鼎盛局面奠定了决定性的基础。他将京剧艺术引上国际舞台,提高了民族艺术的地位。
梅兰芳出身名伶世家,师从诸多名家,从小勤学苦练,虚心好学,尊重传统而又致力革新。他的舞台风格严谨精致,在表演上能创造性地突破传统习惯,打破旦角行当的界限,糅青衣、花旦、刀马旦为一体,并兼擅昆曲、皮簧,形成了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旦角表演艺术高峰。
他在唱功方面,嗓音甜亮、吐字清晰、行腔圆润流畅、韵味醇厚;在创制新腔方面,曲精意逐,无哗众取宠之心、矫揉造作之态,曲精而不俗。梅兰芳在唱腔中,能吸取其他剧种(昆曲、梆子等)以及其他行当(如老生)的曲调,使其巧妙地化在自己的演唱之中,听来融洽和谐。梅兰芳在念白方面,也有深入的研究,功底扎实,发声吐字很有功夫。他的念白注重四声,讲究五音。听来刚而无棱,柔而不弱,婉转圆润,韵味醇厚。
梅兰芳在做、表、舞蹈(包括武打)方面的创造也很突出,他在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剧种的优点,创造了不少新的舞台表演程式,在刻画人物、美化舞台形象上获得巨大成功。特别是他将昆曲中载歌载舞的表演方法运用到京剧中来,表情细腻,身段优美,改变了前辈京剧青衣以唱为主而忽视做表的倾向。在新编《天女散花》一剧中,他的身段及舞蹈之创造则是借鉴一幅《散花图》的国画。他还创造性地将武术、昆曲和民间舞蹈应用到京剧中来。《霸王别姬》中的“剑舞”,《嫦娥奔月》中的“花镰舞”、“水袖舞”,《黛玉葬花》中的“花锄舞”,以及取材于民间舞蹈《廉锦风》中的“刺蚌舞”等,以其细腻的表情,优美的动作,将观众引入了艺术的化境。
梅兰芳在扮相和服装改革方面最大的贡献是首创古装戏中的“古装”扮相的服饰。他在演新编的“神仙戏”如《嫦娥奔月》、《天女散花》、《麻姑献寿》以及“红楼戏”中的《黛玉葬花》等戏中,为了更确切地描绘出剧中人物的形象,他仿照画上的发髻创造了“古装头”,由两张大贴片代替了小片子,并在额前加上一绺“刘海”发,头的后面由“头套”(发髻大辫子)代替了“绵廉子”(又叫绵尾子)。在服装上,由古装裙子等代替了“帔”和“腰包”,这些创举开创了“花衫”这一旦角新行当。
“五四”以后,他编排了很多具有反封建迷信以及反封建婚姻的时装戏,如《邓霞姑》、《宦海潮》、《孽海波澜》、《童女斩蛇》等。“九·一八”至抗日战争初期编演了《抗金兵》、《生死恨》等,以激励人民抗日救亡的爱国心。
梅兰芳艺术流派的创立,不仅丰富了京剧舞台艺术,同时也扭转了以往京剧舞台上“以生为主”的局面,开拓了京剧舞台上“生旦并重”的新纪元。一时梅派风行海内外,观众争睹,行家竞相效法。如与梅兰芳同时期的程砚秋、徐碧云,晚些的张君秋、李世芳、李玉茹等,均师从于梅。就连各地艺坛中也出现了有“汉口梅兰芳”之称的南铁生,有“南京梅兰芳”之称的杨畹农,有“山东梅兰芳”之称的王振祖等,他们均是在梅兰芳的影响下受群众欢迎的知名者。
梅兰芳以其天赋独厚的条件、苦心孤诣之努力,在艺术上大展才华。他从艺忠实谨慎,宁可不及而不求不过,一切旨在服从于剧中人物的性格,于含蓄中求艺术上的“真善美”。更可贵者,抗日期间,他蓄发明志八年之久,其民族气节,非一般艺人可比。
谭鑫培
谭鑫培(1847~1917)著名京剧演员,工老生,曾演武生。本名金福,字望重。因堂号英秀,人又以英秀称之。武汉市江夏区(原武昌县)大东门外谭左湾九夫村人。其父谭志道,工老旦兼老生。谭鑫培为其独子,清道光二十七年三月初九出生。10岁随父到北京,11岁入小金奎科班习武丑,后改武生及文武老生。1863年出科。23岁搭三庆班,以演《神州擂》、《三岔口》、《白水滩》及“八大拿”等武生戏为主。曾傍程长庚演《青石山》中的马童,得到“大老板”赏识,委以武行头。
在《同光十三绝》画中,谭鑫培是唯一的武生演员。以老生享名剧坛则是光绪十年以后的事了。程长庚曾预言:“吾死后,鑫培必成大气候。”谭鑫培曾师事程长庚、余三胜,并向张二奎、卢胜奎、王九龄问艺,博采众长化为己有,终成一家,与汪桂芬、孙菊仙被誉为“新三鼎甲”,并成为京剧史上第一个老生流派——谭派创始人。光绪十六年五月二十五日,与孙秀华、陈德霖、罗寿山四人被选入升平署进宫承差,宫内艺名谭金培。1917年5月10日上午8时病逝于京城宣内大街大外郎营1号寓所,享年71岁。葬于戒台寺栗园庄墓地,界桩上刻“英秀堂”。今谭门已是七代梨园世家。
艺术特色
谭鑫培一生创造了为数众多的艺术形象。由于他善于体察人物的身份、性格和精神气质,因而演来无不形神毕肖。熟悉谭派艺术的著名票友陈彦衡说:“谭鑫培演孔明有儒者气,演黄忠有老将风,《胭脂褶》之白槐居然公门老吏,《五人义》之周文元恰是市井顽民。流品迥殊而各具神似。”他在塑造人物时,不仅注意形象的真,而且讲求艺术的美,在唱念做打各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创造。当时的“老生三杰”中,孙菊仙的唱善用“膛音”,以慷慨激昂胜;汪桂芬善用“脑后音”,以雄健刚劲胜;谭鑫培不取孙、汪的实大声宠、满宫满调的实力唱法,而用“云遮月”的嗓音,以声调悠扬婉转,长于抒情取胜,但有时不免略带感伤。同一剧目如《文昭关》、《捉放曹》、《鱼肠剑》等,三人演来,各有特色。谭的唱腔不但集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王九龄、卢胜奎、冯瑞祥等唱法之大成,而用广泛吸取了青衣、老旦、花脸各行的唱法以及昆曲、梆子和大鼓的音调,巧妙地融于老生唱腔中而不露痕迹,又能统一于自己的独特风格之中,自成一家。他还善于突破二二三、三三四的句法,运用衬字、虚字润腔,灵活地转变板眼,因而他的演唱玲珑活泼,变化多端,于平淡中见灵巧,并能细腻而鲜明地表现不同人物的感情。如《卖马》中秦琼的抑郁感伤,《洪羊洞》中杨廷昭的凄怆沉痛,《战太平》中花云的激昂慷慨,《李陵碑》中杨继业的悲愤苍凉等,无不曲尽其妙。他的念白,字斟句酌,清晰流畅,《空城计》的“三报”、《八大锤》的“说书”等,都是他的精心杰作。
谭鑫培早年曾演武生,武功根底坚实纯熟,身手矫健稳练,所以无论演靠把戏、箭衣戏或褶子戏,都能做到身段灵活洒脱,干净洗炼,在很多戏里还表现了独特的技巧,如《四郎探母》的“吊毛”、《战太平》的“虎跳”(一说“拨浪鼓”)、《八大锤》的“断臂”、《李陵碑》的卸甲丢盔等,都有独到的功力;全本《琼林宴》的身段繁重,他演来却游刃有余,显示了他的腰腿功夫;《当锏卖马》中的耍锏、《翠屏山》的舞刀等也都有独到之处。
谭鑫培在艺术上富有革新精神,所演各剧,在剧词和表演艺术上多有加工改革之处。又能扬其所长,避其所短,他面形清癯,因此不常演王帽戏;演《定军山》的黄忠,不戴帅盔而戴扎巾,都是为了掩其所短而发挥其所长。
代表剧目
谭鑫培在艺术上文武昆乱不挡,能戏甚多,其中有代表性的剧目为:《空城计》、《当锏卖马》、《李陵碑》、《击鼓骂曹》、《捉放曹》、《洪羊洞》、《桑园寄子》、《四郎探母》、《武家坡》、《汾河湾》、《定军山》、《战太平》、《连营寨》、《南阳关》、《珠帘寨》、《打渔杀家》、《八大锤》、《琼林宴》、《胭脂褶》、《南天门》、《坐楼杀惜》、《清风亭》、《战宛城》、《别母乱箭》等。
谭鑫培的历史贡献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