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核工业建设进入新阶段

第15章核工业建设进入新阶段

1954年10月下旬,西德加入北约,引起苏联和东欧极度紧张,一些居民开始抢购面包存储备战。

随后,赫鲁晓夫成立华约组织同北约对抗,并希望中国加入。

毛泽东本着独立自主的精神拒绝了。

1955年5月,毛泽东派彭德怀以观察员身份前往出席华沙条约成立会议。

当时,苏联国防部长朱可夫提出“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军队应统一装备,以利作战,彭德怀说我军武器已远远落后于苏军现役装备水平。

苏方表示可提供现役的新装备,而且输出技术由中国自行生产。

赫鲁晓夫首次访华回国后,便开始履行承诺,于1954年11月卖给中国首批96架米格—17战机,并提供全套资料,中国仿制成功命名为歼—5战机。

从1955年1月起,苏联又陆续转交AK—47自动步枪、C—41半自动步枪、捷克加列夫轻机枪等技术资料。中国仿制后命名为五六式冲锋枪、五六式半自动步枪和五六式轻机枪。

1955年,苏联提供了现役的T—54A坦克及85毫米加农炮的样品和图纸,中国仿制后命名为五九式坦克和五六式加农炮。

随后,苏联还转让大口径火炮生产技术,凭此中国仿制成功了152毫米加农炮、100毫米高炮等武器。

中国军队的常规装备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又实现了一次新的飞跃,已经达到和接近了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

此刻,世界武器发展已经进入核时代,毛泽东在赫鲁晓夫首次访华时便提出能否在这方面提供帮助。

赫鲁晓夫当时大吃一惊,说中国的全部电力都投入进去搞核武器都不够,只答应代培一些核技术人员。

1956年,东欧出现了反对苏联控制的波兰、匈牙利事件。

1957年6月,苏共党内莫洛托夫等元老又要求推翻赫鲁晓夫,赫鲁晓夫在掌握军队的朱可夫支持下打倒了多数中央主席团成员,却未摆脱内外交困的处境。

鉴于赫鲁晓夫在政治上有求于中国,7月18日聂荣臻提出,应利用这一机会交涉核技术援助,周恩来请示毛泽东后马上做出安排。

赫鲁晓夫不顾军方坚决反对,决定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生产技术,帮助建立核工厂。

1957年7月20日,苏联驻华总顾问阿尔希波夫代表政府做出同意答复。而作为政治交换条件,毛泽东必须访苏,对赫鲁晓夫表示支持。

1957年9月7日,一架苏制伊尔—18专机从北京西郊机场起飞。

以聂荣臻为团长,陈赓、宋任穷为副团长的中国政府工业代表团飞往苏联。

代表团成员有李强、刘杰、万毅、刘寅、王诤、张连奎、钱学森等,还聘请了20几名火箭、原子能、飞机、电子等方面的专家,就新技术援助问题同苏方进行谈判。

国防部五院成立后,中国军事技术力量不足,只有争取苏联技术援助,以减少工作中的弯路。

1957年7月,苏联领导人对于向中国提供新技术援助的态度有了回应,同意中国派遣政府代表团去苏联进行具体谈判。

当时,聂荣臻领导国防新技术的开发工作,很需要陈赓这样在军内外都很有影响,并对开发新技术不畏艰险、满腔热情的高级军事领导人。

聂荣臻很欣赏陈赓的为人,在中央明确由他率领中国政府工业代表团赴苏联谈判时,聂荣臻建议,代表团的两位副团长,由陈赓和主管原子能方面的宋任穷担任,整个班子很精干。

1957年9月7日,莫斯科时间6时,代表团的专机到达莫斯科。

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别尔乌辛与中国驻苏大使刘晓到机场欢迎中国政府代表团的到来。

飞机徐徐停稳后,机舱门打开了。

聂荣臻、陈赓、宋任穷等站在舷梯上挥着手,疾步走下舷梯。

别尔乌辛及其他迎接人员走上前去,与聂荣臻握手、拥抱。

聂荣臻在与别尔乌辛拥抱时,感到一种俄罗斯式的温暖和热烈。这似乎是此行的一个好兆头。

这次中国就引进原子能技术、导弹、飞机等问题,与苏联举行的谈判。

在整个谈判过程中,苏联方面总的来说还是友好和善意的。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阅读阁【yueduge.cc】第一时间更新《国策宏图:国民经济“一五”计划编制与实施》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国策宏图:国民经济“一五”计划编制与实施》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