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江苏治理淮河

●周恩来在听到江苏汇报导沂整沐所取得的效益时过:“一旦人民当了家、作了主,在建设祖国的事业中,必然会发挥出无穷无尽的力量,苏北人民这样干是正确的。”

●1950年,淮河流域水灾严重,毛泽东当即指示:“从长远的利益着眼,根本地解决淮河问题。”

●为了抢在汛前完成,建设者们提出:“和洪水赛跑,赢得时间就是胜利”的口号,开展了爱国治淮劳动竞赛。

●江苏治理淮河

党政军民制服淮北洪灾

1950年秋,周恩来在听到江苏汇报导沂整沐所取得的效益时说:“一旦人民当了家、作了主,在建设祖国的事业中,必然会发挥出无穷无尽的力量,苏北人民这样干是正确的。”

江苏省治淮的成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1949年6月,江苏全境解放,7月上旬到8月初,沂沐河洪水暴发。堤防决口百余处,淮北平原洪水漫流。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出现了波及全省的严重水灾。百万灾民,背井离乡,携幼扶老,外出逃荒,抗洪抢险,救灾救民,除害兴利的任务历史地落到了江苏各级共产党组织和人民政府肩上。

当年秋,毛泽东和周恩来电告中共苏北区委和苏北行政公署。指出:我们党“对在革命战争中做出重大贡献的苏北人民所遭受的水灾苦难,负有拯救责任”,要求“全力组织人民生产自救,以工代赈,兴修水利,以消除历史上遗留的祸患”。

11月17日,中共苏北区委员会,苏北行政公署和人民解放军苏北军区司令部联合发出《苏北大治水运动总动员令》,要求把治水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号召全体党政军民“动员起来,以紧张的战斗姿态,组织一切力量,投进这一巨大的运动中去”。

实际上,从1945年起,淮河5年连续大水,造成淮北地区惨重灾害。

1949年秋,中共苏北区委员会在全面救灾、恢复生产的同时,即着手进行导沂的前期工作。

当年8月,组成淮阴救灾治水大队,大队长熊梯云和总工程师王元颐等,深入灾区,实地调查,拟订了导沂整沐、开辟新沂河的实施方案。

11月,国家水利部在徐州召开“沂、怵、汉、运导治会议”,制定了“先沂沐后汶运”及“沂沐分治”的治理方针。

1949年冬成立苏北导沂整沐工程司令部。施工前,从苏北运河工程局抽调干部和技术人员,并从上海、南京等地招聘技术人员150人,进行勘测、规划、设计、施工和后勤供应等准备工作,其中仅中央拨级的杂粮就有2�25亿斤。当时全国范围内的解放战争仍在进行,国家经济十分困难。

是年冬春,江苏省先后组织70万人,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投入新沂河的开挖。当地人民充满着解放的欢欣,怀着对党的无限感激之情,带着祖祖辈辈根治水患的心愿,不顾天寒地冻,衣单被薄,披星截月,顽强奋战,克服了天寒地冻、积水未消和小潮河4次堵坝的失败,滨海堤段因淤泥地基而沉陷,峰山切岭的坚土和砂僵以及皂河束水坝时间仓促等困难,保证工程及时完成。

工地粮草供应,正遇到大雪封地,日间化冻,道路泥泞,群众采取人挑驴驮的办法,起五更,带夜送,到站不化冻,保证了后勤供应。

施工期间,国民党特务装成“毛人水怪”恐吓群众,破坏施工,经军民配合,迅速予以破获。每当关键时刻,各级领导干部都亲临工地,坐镇指挥。

水利部副部长钱正英3次来到工地,中共苏北区委员会书记肖望东、副书记万众一、苏北行署主任惠浴宇等,都曾多次到工地检查督促,帮助解决困难,保证了工程顺利进行。

广大干部群众在施工中士气高涨,涌现出大批模范人物和先进集体,被评为特等功臣的4人,一等功民135人,一等功干部14人,模范中队、小队和党支部44个。

新沂河竣工不久,1950年汛期,沂河又发生了相当于1949年的洪水,上游出现了5次洪峰,最大排洪2550立方米秒,滔滔洪水驯服地沿着新沂河流进大海。苏北人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第一次战胜了千年为患的洪水,迎来了幸福和安宁!

兴建苏北的灌溉总渠

1951年11月20日,中共苏北区党委和苏北行政公署发布了《苏北治淮总动员令》,要求苏北的党政军民紧急行动起来,组织一切可以组织的力量,投入治淮斗争。

按照淮河委员会进一步明确的“下游以泄洪为主”的方针和治淮方案,确定开辟苏北灌溉总渠,灌溉和排洪结合,洪泽湖建成有控制的拦洪蓄水水库。

1951年冬至1952年春,在以工代赈的艰苦条件下,先后组织了110万人的治淮大军,开挖一条能泄洪800立方米秒的淮河入海通道,即苏北灌溉总渠。

施工前,培训了6000多名工程人员,组织了500人的测量队,进行施工准备。并从苏南调来1000台抽水机,用于施工排水�

1951年11月工程开工后,西起洪泽湖,东到黄海边,盐城、扬州、南通3个专区18个县72万民工在工地安营扎寨,与风雪、冰冻、淤泥、砂石作顽强不屈的斗争。

10几万人组织的后勤运输队伍,为工地运送粮草器材;后方的许多农具厂、铁匠铺,为工地赶制挖土工具;机米厂、碾坊、磨坊,为民工日夜加工粮食。

18万多名宣传员在工地进行宣传鼓动。邮电、商业、医疗、卫生单位也纷纷上工地为民工服务。在施工中,涌现出功臣模范,全部工程长168公里,仅用85天,完成土方7320万立方米,于1952年5月完工。

三河闸是洪泽湖入江口门的大型控制建筑物,是实现洪泽湖拦洪蓄水的关键工程。

1952年秋,即将开工前,周恩来召见苏北行政公署主任、苏北指挥部指挥惠浴宇,详细询问苏北治淮情况,确定从全国各地抽调一批干部技术人员、大学毕业生和技术工人,并招收一批建筑工人,以解决干部和技术力量不足的困难。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阅读阁【yueduge.cc】第一时间更新《变害为利:新中国开国之初的水利建设与淮河》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变害为利:新中国开国之初的水利建设与淮河》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