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阅读阁】地址:yueduge.cc
9.2
无关紧要的结局
顺宗之死
十月初三日,在兴庆宫的太上皇李诵,突然得到了一个消息:他的弟弟舒王李谊死了。
李诵不知道该悲还是该喜。他的好儿子,宪宗李纯正在以一种更快的速度处理所有遗留下来的问题,而且大部分的事情都超出他的估计,对此他应该感到欣慰-毕竟,当时舒王也是一个不稳定的因素,自己的皇位差点就被舒王抢走,现在不管是不是李纯的授意,舒王已经死了,政局也回朝更稳定的方向发展;然而,他还是有点兔死狐悲的感觉。罗令则那件事情一出来,他就知道舒王看到要死了。
这时候已经战战兢兢的韦执谊正在监修国史。唐朝对修国史的重视程度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因为国史的取舍褒贬关乎当权者的荣辱利害,因此,监修国史者例为国家重臣。在唐朝,担任监修国史者则绝大多数都是宰相,如唐太宗朝的举房玄龄、长孙无忌、于志宁、高季辅等等无一例外,而顺宗时期的修国史只有一个人——当时的执政韦执谊。
韦执谊表现的很乖巧。他把舒王在建中四年以前的事迹事无巨细的描述了,而且把他的官职无比详细的罗列,并且把舒王当时担任的“扬州大都督,持节荆襄、江西、沔鄂等道节度,兼诸军行营”的所有部署幕僚都一个个列明。然后,建中四年“从车驾还宫,复封舒王、开府仪
同三司,扬州大都督如故。”后面呢?后面没有了。
然后就是“永贞元年十月薨,废朝三日。”废朝,即停止朝会。唐时,皇室的重要成员,或者是名臣猛将,立过大功勋的朝臣在死后,朝廷会废朝三日,表示一种哀悼,和现在的降半旗有一些相似。应该说,从表面上说,宪宗还是对这位叔父表达了足够的敬意。但是,舒王的余党可不这样想。他们内心中认定是宪宗谋害了舒王——毕竟,前文我们推测过,舒王的年纪不会超过四十岁,甚至不会超过三十五岁。这个去世太突然了,无论怎么看都是不明不白。
舒王必须要死,原因很简单。离舒王死前没几天,一个叫罗令则的山人秘密奔赴秦州,“妄构异说,凡数百言,皆废立之事”#pageNote#0/img。山人,一般指隐士高人或与世无争的高人;又指山野之人或山里之人,一般用作自我谦称。这里是史书记录,应该是指此人是个隐士。唐朝有一种“隐士”文化,甚至出现了“终南捷径”这样的套路。德宗朝著名的宰相李泌,就是自称“山人”。当然,真隐士是不会出现的,所谓的隐士不过两种人,一种施展了才华,却在朝廷郁郁不得志,所以隐居;一种还没有施展才华,想借此成名,引起关注,从而好去施展。这位罗令则。明显是后一类,或者我们可以把他看成是先秦的策士一类,而他的主
人,明显是这位舒王李谊。
他找的人是刘澭。刘澭为卢龙节度#pageNote#1/img刘怦次子、刘济的异母弟,他喜欢读书,擅长武艺,轻财爱士,颇得人心。侍奉幽州节度使朱滔时,他常为朱滔陈述逆与顺的道理、君臣间的名分,抑止他的叛心#pageNote#2/img。应该说,刘澭内心还是偏向朝廷。贞元元年(785年)刘怦死后,刘济得以继任卢龙节度使,刘澭于其中起重要作用,刘济因此对刘澭颇为感激,让他出任瀛州刺史,答应将来由他接替自己担任节度使#pageNote#3/img。
但不久后,刘济任命自己的儿子为节度副大使,刘澭因此怨恨刘济,便擅自向朝廷上表,请求派兵一千人参加防秋——所谓防秋,就是防御吐蕃秋猎。刘济闻讯后大怒,派兵进击刘澭,并将其击败。贞元十年(794年),刘澭索性带着自己兵将和家属投奔了朝廷,德宗很欣赏他,割出凤翔府的普润、麟游等县为行秦州,任命他为陇右经略使、秦州经略使、秦州刺史,以普润县为治所,后徙镇泾原。
罗令则为什么会直接找刘澭,史书上没有明言,我们只能自己找原因。现有的史料没有任何刘澭和舒王之间的交流记录,因此表面上看,首先肯定是舒王看上刘澭素有威名,善于带兵。士兵患病,刘澭总是亲自前往看望;士兵死后,刘澭也亲自去前往哀哭#pageNote#4/img。这种姿态之下,“时人疑其奸雄,”而且他素有
回复河西之志,“蕃戎畏慑,不敢入寇。常忾然有复河湟志,屡为朝廷言之,未见省”#pageNote#5/img。前文我们已经说了,这不是朝廷不想恢复,而是终德宗一朝,都没有这个实力。这种情况下,会有人认为刘澭会对朝廷有所怨言。舒王会觉得这人可以拉拢,因为舒王的起家就是军队。
然而不不够。我们自己参考其他资料,会发现刘澭的几个儿子都在朝中任职。根据他的墓志#pageNote#6/img,他元和二年去世时,长子刘锐任朝议太子洗马,次子刘师贞任右武卫仓曹参军,三子刘师礼曾任商州司仓参军,四子刘税任钦王府参军。等等,钦王府参军这个是怎么回事?唐朝只有一个钦王李谔,是唐德宗李适第十子,顺宗即位后与珍王同封,同年薨逝。那这个钦王府参军说明刘税此人已经没有其他官职了。
原因隐藏在这里。一个封疆藩臣,二儿子在右武卫军中,四儿子的主人已经莫名其妙“薨逝”,而且还有一点,这人所在的秦州普润县离长安只有一百一十里,所有士兵哪怕是走路一日一夜也能赶到长安。这真是一个最好的人选了。
罗令则见到刘澭后,自称得了太上皇顺宗的密旨,要求陇西经略使刘澭在德宗下葬日起兵废黜宪宗。理由很强大,宪宗是非正常即位的。很多学者都考证,罗令则要求刘澭拥立的是舒王李谊。而且这件事情相当紧急,德宗下葬已
经公告天下是十月己酉日(十四日),如果罗令则要求刘澭出兵,加上招募的时间也不会超过一个月。
刘澭确实具有回长安参加葬礼的身份,因为刚刚顺宗继位的时候加职检校工部尚书。然而,刘澭选择把事情捅给长安。这很简单,不造反他就已经是节度使了,造反的风险实在太大,而且谁知道太上皇到底是怎么说的,大家都知道,太上皇和舒王刚刚几个月前还在争帝位呢。就算罗令则说的全是真的,太上皇现在确实更恨宪宗,实力上他手头的兵力不足对付神策军,更何况他只有几天的准备时间。
宪宗对此事很重视。罗令则被有关官员鞫得罪状后,宪宗二话不说将罗令则一伙全部杖死。这一伙人到底有多少,任何史书上都没有记载,但是我们相信这伙人不会少。宪宗对付这种事情一向是坚决果断,他的的权威容不得任何人挑衅。然后,虽然所有史书都把舒王去世放在罗令则事件以前描述,我们可以断定的是,舒王去世是罗令则被抓以后。宪宗除去了心头的那根刺,但是他心里有总有个难以释怀的地方:罗令则自称得了太上皇顺宗的密旨!
他想到了本朝的太上皇们。唐高祖成为太上皇后,一直到贞观三年(629)四月,他才从太极宫迁出搬到了大安宫。除了参加李世民举行的一些宴会外,几乎不曾离开过大安宫。太宗
经常到九成宫避暑,高祖也不愿意出行——万一高祖突然出手怎么办?玄宗成为太上皇以后,侍卫他的仍是龙武大将军陈玄礼与内侍监高力士。另有玄宗的亲妹玉真公主与旧时宫女、梨园弟子为他娱乐——万一这些旧人心怀怨恨另有意图怎么办?
李辅国的那句名言对他的刺激太大了。“上皇居兴庆宫,日与外人交通,陈玄礼高力士谋不利于陛下。今六军将士尽灵武勋臣,皆反仄不安,臣晓喻不能解,不敢不以闻。”#pageNote#7/img所以,虽然很难以接受,但他特别理解当年李辅国乘肃宗患病之机,矫诏强行把玄宗迁居西内。事后,肃宗没责怪李辅国,反倒安慰他几句。并且,他也能理解肃宗把玄宗的几个亲信也清洗了,高力士以“潜通逆党”的罪名流放于巫州,陈玄礼被勒令致仕,玉真公主也出居玉真观。这不是残忍,这是不得不做的事情。
但是,现在自己把顺宗的宰相班子也拆了,自己的人也上来了,甚至最大的威胁舒王也死了,他却临了发现,自己还是在顺宗的笼罩之下。罗令则只是一个例子,只要顺宗还活着,自己还会遇到这样的质疑。
宪宗处理好了朝政,不由的把目光投向了南内。他本来以为,顺宗不过是一个若有若无的影子,但是现在这个影子却被夕阳拉的极长,几乎笼住了整个大明宫。
秋风很快捲尽枯草,冬雪随之落下
。唐朝人对过年这件事看的极其郑重,而送给拥有普天之下的皇帝过年礼物的,大概只有那些名号了。十二月二十六日(辛酉),百官请求给太上皇进献尊号。尊号是唐朝的发明,确切的说,是武则天为自己上位造的发明#pageNote#8/img,唐以前,天子尊称皇帝,嗣位皇帝尊称前帝为太上皇,前皇后为皇太后、太皇太后,无其他称号。“尊号之兴,盖本于开元之际。主骄臣谀,遂以为故事。”#pageNote#9/img
根据惯例,新皇帝继位以后,需要给新皇帝上尊号;而现在顺宗还活着,所以给顺宗也应该上尊号。大臣们拟定了尊号,地位最高的宰相——现在是韦执谊的丈人杜黄裳——上表,将尊号献给宪宗。廷议结果是,称顺宗为:应乾圣寿太上皇,称宪宗为:文武大圣孝德皇帝。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小说推荐:【乐文中文网】《漫画路人自救指南》《仗剑独行斩鬼神》《怪谈游戏设计师》【绝境黑夜小说网】《下乡妹妹高考回城[七零]》【好看书吧】《年代:我有一扇两界门》《松田的酒厂二周目》《别再催眠我了,反派皇女!》
《永贞难永:唐顺宗之死和中唐政争》转载请注明来源:阅读阁yueduge.cc,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