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二王八司马”:出师未捷身先死

《永贞难永:唐顺宗之死和中唐政争》转载请注明来源:阅读阁yueduge.cc

9.1

“二王八司马”

出师未捷身先死

该来的最后一击终于还是来了。

宪宗继位的第二天,八月壬寅日(初六),宪宗下诏将王伾贬为开州司马,将王叔文贬为渝州司户。其中,开州位于现重庆市东北部,渝州治巴县,即今重庆,现在的重庆简称还是“渝”。这两个州在当时都是属于穷乡僻壤,烟瘴之地。宪宗在继位的第二天就把二人直接从正三品的高官贬到从六品的远州小官,心中之恨可想而知。这是对二王集团的第一波贬官,宪宗是几乎立刻下诏的。

诏书极其严厉:“并员外置,驰驿发遣。”“并员外置”一词,是指所有相关人等都一起逐出朝廷,这在政治上和流放以及差不多了。驰驿为驾乘驿马疾行,唐朝每隔30里左右建有驿站,有驿有传,驿是日行六驿,180里左右#pageNote#0/img。“驰驿”因为相当于军情,规定日行十驿,无论走到多晚读必须完成这个路程。宪宗对二王的制裁严厉到一天之内勒令他们滚出长安三百里以外,差不多三天就让他们赶到穷山恶水之地。

“并员外置”这么严厉的制书一共在唐朝发生过四次,分别是神龙政变后处置五王#pageNote#1/img,李峤和他儿子得罪玄宗被勒令致仕后被贬#pageNote#2/img,以及日后牛李党争中的李党大佬李德裕一再被贬为崖州司马#pageNote#3/img。这次对二王的处理,只要对比一下这其他三次,就会知道这其中的严重

性。

前文我们已经说了,宪宗做事都是很有节奏的,这一波先处理完二王,他稍微歇了段时间。前文已说,这时候宪宗先处理了一些突发政务。到了九月十三日,第二波的贬官诏书也下来了。诏令:神策行军司马韩泰贬为抚州刺史,将司封郎中韩晔贬为池州刺史,将礼部员外郎柳宗元贬为邵州刺史,将屯田员外郎刘禹锡贬为连州刺史#pageNote#4/img。

唐代,各部的郎中官一般是从五品上,级别相当于现在的司长;员外郎一般为从六品上,部分因为兼官会是正六品,相当于现在的副司长。一般的州,即中州的刺史是正四品上,下等州的刺史是正五品上。若是现代人的眼光按照猛一看,这些都是从部委里的司局干部外放到各市担任市场,这是大大的升官加肥差啊!但是在唐朝,官员们都不是这样想的。

在唐朝。官场较为普遍地存在着重京官、轻外职的倾向,一个刺史这样的地方大员,如果奉调回京,会认为是“登仙”#pageNote#5/img这样的美事。即使是节度使,也是有人不愿意当。“朝廷物议,莫不重内官,轻外职,每除授牧伯,皆再三披诉”#pageNote#6/img。这是为什么呢?根据诗人杜牧的说法,作京官整日“优游无事”,而地方官则“忧惕不胜”“唯恐得罪”,滋味颇为不同。

这种重京官轻外职的最终原因,应该是唐代官员的清浊之别。依唐人说法,职事官分清浊

,而州县官例为浊官。按《旧唐书》《职官志》,正八品以上称得上清官的共有47个职位的380人,这还是满打满算不算缺员的情况。而这些清官,全部为京职,地方外职无一入选。#pageNote#7/img“职事官资,则清浊区分,以次补授。又以三品已上官,及门下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诸司侍郎、太常少卿、太子少詹事、左右庶子、秘书少监、国子司业为清望官。”这些“常备顾问”的清望官,更与外职毫无关系。

唐代官场戏称云:“畿尉有六道:入御史为佛道,入评事为仙道,入京尉为人道,入畿丞为苦海道,入县令为畜生道,入判司为饿鬼道。”#pageNote#8/img京城的县令能到正五品上,而且具有当殿朝见皇帝的权力,居然被称为“畜生道”。可见在唐人眼中,地方职位由于事务繁杂,根本不是什么好差事。刺史之职,是县令的权责加强版,更是好不到哪里。

话说宪宗这波贬官虽然是将这私人逐出了长安,但是这四个人的贬官地点读还算可以。这四地中,抚州市位于江西省东部,古名临川,是著名的才子之乡,王勃的“光照临川之笔”说的就是此地。此时是中州,元和六年(811)升为上州。池州,别名秋浦,位于安徽的长江南岸,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就是他在此地写的《秋浦歌》之一。邵州在唐朝为南梁州故地,在今湖

南省邵阳市,后称“宝庆”。这三个都是在江南的鱼米之乡,还算是不错的地方。

比起来在唐朝人的眼中,连州就算是远贬了。连州位于广东省清远市西北部,是一片山区中的小盆地,因县治之西北有桂阳山,西汉初年名为桂阳县。连州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常年热量大,气温变化明显。这在整体气温都偏高、像是进入了“小温室时代”#pageNote#9/img的唐朝,连州的暖湿气候比之现在还要更甚。唐人视之岭南为“畏途”,怕也是有此因素。

被贬连州的是屯田员外郎刘禹锡。前文说过,刘禹锡是一个人被攻击的王叔文集团成员,也是被攻击的最狠的。窦群的上参绝对不是他一个人的意思,因为他攻击都是刘禹锡的人品。在唐朝,攻击一个人的人品是官员之间最后所做的,我们无法知道这其中确切的发生了什么,但是刘禹锡的人品不如柳宗元的是肯定的。一方面,他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这体现在他写诗无论短章长篇,大都简洁明快,风情俊爽;但是另一方面,他明显是一个恩怨分明,或是锱铢必较的人,有人得罪他了他会毫不犹豫的怼回去,他在朗州呆了十年还不忘在《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中吟出:“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这样的讽刺之句。

这样的

性格,在雷厉风行的改革初期明显会是开山斧,但是明显这四人中,刘禹锡受到的攻击是最多的。然而也正是这种不屈的性格,才支撑刘禹锡活了七十一岁,是这四人中最长命的。这是后话。

然后,陈谏被贬为河中少尹,凌准被贬为和州刺史,程异被贬为岳州刺史。河中即蒲州,开元八年(720年)开蒲州为河中府,因位于黄河中游而得名。同年改为蒲州,乾元年间(公元758-759)又改称河中府。司马迁在《史记》中称这里为“天下之中”,是朝廷在河北一带最为关键的地点之一。

“府”是唐玄宗新设立的一级行政机构。最早设府是在713年(开元元年),玄宗升国都雍州为京兆府,升陪都洛州为河南府。以后,设置和改置的府增多,成为唐朝行政区划中的一个重要的单位#pageNote#10/img。京兆等九府#pageNote#11/img各设“尹”一名,是常置最高长官,其下有“少尹”二名为副。河中少尹为从四品下,虽然级别不高,但是所处的位置却是很紧要。可以说,陈谏是这些人中较为不被保守派仇视的一个。

和州即今天的安徽马鞍山,岳州即今天湖南岳阳市,凌准说是因为这人很少就出了翰林院,然后对道王李实的一事中大家对他还有好感;程异善理财税,是个技术性人才,所以这也算是贬的不远。这三人被贬官应该也算是第二波。我们可以清

楚的看到,这三个不算是王叔文的核心集团,因此时间也有先后。

这时候朝中只剩下韦执谊一个人了。韦执谊这个人很矛盾,他是以王叔文起家的,但是现在却是和王叔文关系最差的一个;他出身世家,却又胆子很小;他总是想收买别人,却总是被人家奚落。王叔文在的时候,他和王叔文剑拔弩张,好像仇敌一般,但是王叔文真的被贬了,他立刻“常不自得,长奄奄无气,闻人行声,辄惶悸失色”,比之神经衰弱还不如。

是的王叔文失败了,但这绝不表示自己成功了。韦执谊虽然不是特别有政治觉悟,但是这种情况下,睡都能看出自己的结局也快到来了——这个结局,绝不美好。

这时候,他和他丈人杜黄裳一起为相——有且只有他们俩翁婿。在十月丁酉(初二),右仆射、同平章事贾耽去世了;刚刚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袁滋已经去西川了。当然,我们也可以把八月二十七日(癸亥)被任为同平章事尚书左丞郑馀庆作为丞相来看待。但是实际上郑馀庆一直在左司中办公,并没有进入到决策层——宪宗起用郑余庆,不过是依仗他处理政务的能力。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秦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阅读阁yueduge.cc),接着再看更方便。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永贞难永:唐顺宗之死和中唐政争》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