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贞难永:唐顺宗之死和中唐政争》转载请注明来源:阅读阁yueduge.cc
10.3
轮回
元和十五年正月
时间如长河般川流不息,转眼到了元和十五年正月。
宪宗已经在皇位上做了十五年,他有点累了。这十五年中,他时时刻刻为了回复太宗、玄宗时代的光辉岁月而努力#pageNote#0/img。他任用杜黄裳、裴度、李绛相继为相,先后平定了四川节使度刘辟、江南李琦的叛变。他整顿了江淮财赋,通过政治手段招降了河北强大的藩镇--魏博节度使田弘正,任用了名将李愬,全力消灭了淮西节度使吴元济,最后在前年,也就是元和十三年(818年)七月,他终于有足够的实力调宣武、魏博、义成、武宁、横海等六镇兵马往讨伐平卢镇。李师道父子授首,大唐天下最后一块不服朝廷的藩镇也被削平了。平卢一镇被分割为三道,再也没有反抗朝廷的能力。德宗终其一生无法实现的愿望,在宪宗手里成了现实。
随着前一年即元和十四年(819年)七月宣武节度使韩弘的入朝,天下的形势已经完全在宪宗的掌握之中了。韩弘在不安之下两次贡献大量绢帛、金银、马匹,要求留在京师,于是正中下怀的宪宗以韩弘为中书令,另以吏部尚书张弘靖充宣武节度使。魏博节度使田弘正讨伐李师道有功,为了向宪宗表示忠心还使其兄弟子侄皆到朝廷做官。但是宪宗还是做了防范于未然的准备,改任他为成德节度使。宪宗初年那
些“读列圣实录,见贞观、开元故事,竦慕不能释卷”#pageNote#1/img的日子已经过去了。
世间已经无事,天下似乎太平。就在淮西一被平定后,他就更喜欢一个佞臣皇甫镈——这和他爷爷德宗喜欢裴延龄简直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皇甫镈善于挑拨离间,勾削严急,又习惯于尅扣将士粮饷和牲畜草料,“专事供奉”,比起刚正直言的裴度,现在现在更需要的是皇甫镈这样的溜须拍马之人。于是等到平卢稍有安定,他马上把功臣宰相裴度一脚踢开,让裴度去太原出任太原尹、河东节度使。
宪宗觉得这世间已经没有什么事请能让他操心了,于是“做了皇帝想成仙”的心情下,他开始求长生不老之药。元和十三年(818年),他下诏征求方士。于是,正好想拍马屁的皇甫镈向宪宗推荐了一个名叫柳泌的山人——这个山人,倒是真的真的山人了。柳泌是宗正卿李道古的熟人,“自谓能化金为不死药”,于是李道古就向皇甫镈说了此事。柳泌抵达台州后,逼迫当地的官吏率领百姓上天台山,为唐宪宗采摘草药,经过一年多的时间,毫无所获,柳泌害怕担当欺君的罪名,携带全家老小逃到山里。浙江东道观察使派人逮捕柳泌,把他押送到京城。皇甫镈、李道古百般为柳泌辩解,开脱他的罪名。唐宪宗听信二人的话,命柳泌仍旧待诏翰林院,服用柳
泌的药后,越来越躁渴——唐朝以孙思邈为代表的“伏火”#pageNote#2/img法练出的丹药,如北亭砂(即硇砂)等,大多是硫磺、砒霜等金石药物合练而成,吃了不躁渴才怪。
这年宪宗多多管齐下,在信道教的同时也开始信仰佛教,于是遣宦官使至凤翔迎接佛骨。起因是凤翔扶风县#pageNote#3/img法门寺所藏佛舍利每三十年开一次塔,据传开塔则岁丰人泰。元和十四年(819)正好开塔,宪宗准备迎佛骨于宫内供养三日。平淮西的功臣之一,刑部侍郎韩愈上疏诤谏,就是著名的《谏佛骨表》。宪宗勃然大怒,准备对韩愈处极刑,裴度等极力保奏之下宪宗才将韩愈贬为潮州刺史。
韩愈在路上郁闷的赶路时,写了一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这位侄孙,就是后来传说中八仙之一的韩湘子: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就在他刚到潮州时,传来了朝廷中为宪宗上尊号的消息。所谓尊号,乃为尊崇帝后为之所上之称号。秦代就有次风气#pageNote#4/img,到了唐朝为皇帝上尊号之风大盛,到玄宗时,已成为制度#pageNote#5/img。有生前奉上者,亦有死后追加者。这次群臣准备为宪宗上尊号,是因为宪宗确实平定了叛镇,开启了中兴局面。话说群臣在宪宗刚刚即位时就准备上
尊号,但是宪宗拒绝了,大家都失去了一次拍马的机会;现在大家再次准备上尊号,而且宪宗这次有默许的意思,所以大家都开始积极表现。
韩愈马上写了《贺册尊号表》,歌颂皇上“众美备具,名实相当,赫赫巍巍,超今冠古。”“功崇德巨,天成地平,宜加号于殊常,以昭示于来代。”#pageNote#6/img请注意,这是一位刚刚遭受皇帝迫害的正直官员与著名文人,写的上表简直可以用“献媚”来形容。
韩愈这表文太肉麻?我们还有更肉麻的。柳宗元向朝廷上《礼部贺册尊号表》#pageNote#7/img称,“皇帝陛下,圣神之功,贯于天地;文武之道,超乎古今。”“万人所称,百蛮所仰,表圣德于率土,播天声于无疆。”#pageNote#8/img这还不够,他又上了第二表:《为耆老等请复尊号表》。“况臣等得生邦甸,幸遇盛明。身体发肤,尽归于圣育;衣服饮食,悉自于皇恩。”
可以想象,二王八司马事件中被贬的其他人也都写了贺表,卑躬屈膝的表示宪宗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皇帝,必须加上尊号才能显示出宪宗的伟大和卓越。外地官员一片拍马之声中,还是有人保持了不同意见。当初百官商议唐宪宗的尊号时,皇甫镈认为应当增加“孝德”两个字。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崔群说:“尊号中有‘圣’字,那么,‘孝’的意义已经包含在其中了。”按《说文》,圣,通也。耳顺之
谓圣。孝的本质就是让父母“耳顺”,所以从文字上看,崔群所说的完全没错。
但是皇甫镈在唐宪宗的面前说崔群的坏话:“崔群对于陛下的尊号,竟然舍不得用‘孝德’两个字。”会挑拨的人往往会组织词句,皇甫镈竟然说崔群是“舍不得”,实际意义上是说崔群觉得宪宗“不配”用孝德二字,于是宪宗大怒。十二月,乙卯日(十一日),贬崔群为湖南观察使。这给了元和十五年的正月一个不好的前兆——谁也不敢再说宪宗的不是了。
这一年的元旦会上,宪宗的身体状况出了很大问题。自从宪宗听了皇甫镈的建议服侍金丹以后,常常暴躁发怒,左右随从宦官往往被怪罪责骂挨打,甚至把一些小宦官活活打死。他开始渐渐变得对宦官不再信任,甚至有点他父亲顺宗的感觉——宦官都是不好的。这个转折有点大,但长期来看,可以说是贯穿了整个元和后期的皇帝和宦官之间的关系变化。
起因还是宪宗的儿子。和顺宗当年不受德宗看待而舒王总是蠢蠢欲动一样,历史总是在轮回中发生。
如果说当年德宗一朝顺宗不受宠爱的时候,他至少还有一个名正言顺的太子地位,那对宪宗一朝来说,太子的早逝更加早就了元和晚期的储位之争。前文说过,贞元二十年的时候,宪宗在还是广陵郡王就已经生下了他的第一个儿子,唐顺宗继
位后封这个长孙为平原王,与同安、彭城、高密、文安四王同封——这就是宪宗继位后继位,同日被封的澧王李恽、深王李悰、洋王李忻、绛王李悟。
元和四年(809年),宰相李绛建议册封太子,唐宪宗于当年四月丁卯日(二十一日),册封李宁为太子#pageNote#9/img。宪宗在继位的前四年不立太子到不是因为他父亲顺宗这样的原因,而是当时他实在太年轻,而且他有一个影响了晚唐很多年的做法——他没有立皇后。
遵照祖制,唐宪宗初登大宝后,应当册立正妻郭氏为皇后,而唐宪宗却并未那样做,只是将郭氏封为贵妃。因为没有皇后,所以连皇太子也立。还有一个问题是,长子李宁的母亲是纪美人,品级很低,而且宪宗也没有把她册封为妃的意思。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秦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阅读阁yueduge.cc),接着再看更方便。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