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紫衣麻鞋九仙门
艰难的继位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初一对唐德宗来说是一个颇为萧瑟的新春。诸王、亲戚前来大明宫的含元殿向德宗祝贺,唯独太子因病不能到来。前文说到,德宗喜欢作诗然后让太子抄录赐给臣下,今年太子宫中之人报说太子病的路都走不了,这不能不让已经在生命最后时刻的老皇帝感到哀伤不已。
强撑着主持新春朝会的德宗忍不住有一种“鼓角灯前老泪多”的感觉。据说元旦当然德宗就流下了眼泪,哀声叹气。去年底的老病再次加重,德宗一天比一天接近死亡。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史载“凡二十余日,中外不通,莫知两宫安否。”#pageNote#0/img
这可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前面说了,这时候太子李诵住在少阳院,而德宗去世的时候在会宁殿,前面几天应该也是住在那儿。《唐两京城坊考》#pageNote#1/img卷之一记载大明宫有一座会宁殿,兴庆宫中也有一座会宁殿。安史之乱以后,唐皇帝大多起居听政于大明宫,德宗去世前几天都没离开过大明宫,因此,会宁殿应该就在大明宫中。这离少阳院多少路程?少阳院就在崇明门外,和大明宫只隔了一道宫墙。
这真当是“相隔珠帘抵万重”了。这么一道宫墙,就“中外不通”,隔绝了皇帝和太子二十多天。这二十多天到底发生了什么?史书上一字不提。一字不提不代表真的一
点事情也没有,在我们看来,这段空白是最为关键的一个时期,以至于最后的记录者不敢提,不能提。这将在后文中回溯,此时我们还是继续看着唐德宗走向生命的尽头。
正月二十三日,唐德宗终于驾崩了。这个在位二十七年的皇帝,虽然一生要强,留下的却是一副烂摊子。人言“盖棺定论”,我们就引用他死后两百年司马光的评价来做最后的定论:
德宗愤积世之弊,悯唐室之卑,南面之初,赫然有拨乱之志,而识度暗浅,资性猜愎,亲信多非其人,举措不由其道,赋敛烦重,果于诛杀,故关外之寇未平而京城之盗先起,于是困辱于兴元,播迁于山南,公卿拜于贼庭,锋镝集于黄屋,尚赖陆贽尽心于内,李晟浑瑊输力于外,故能诛夷元凶,还奉宗社#pageNote#2/img。
德宗已经宾天,围绕龙椅的所有斗争都一下子白热化了。太子李诵,舒王李谊,广陵郡王李纯,这些政治棋局的参与者一下子都站到了台前。这场棋局必须决出最后一个人,而时间,最多只有三天。这三天中,他们将动用所有的力量,而长安所有的涉及到政治的人物都将参与。棋局进入了最为激烈的搏杀。
由于参与者的立场不同,因此,德宗去世后的几天,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大相径庭的记录。我们仅以《旧唐书》和《资治通鉴》为例,作为最为严谨的官修历史,这二者都是
以准确出名。
《旧唐书》卷十三《德宗纪》:(贞元)二十一年春正月辛未朔,御含元殿受朝贺。是日,上不康。丙子,以浙东观察判官凌准为翰林学士。癸巳,会群臣于宣政殿,宣遗诏:皇太子宜于柩前即位。是日,上崩于会宁殿,享寿六十四。甲午,迁神柩于太极殿。
《资治通鉴》卷二三六:癸巳,德宗崩;苍猝召翰林学士郑絪、卫次公等至金銮殿草遗诏。宦官或曰:“禁中议所立尚未定。”众莫敢对。次公遽言曰:“太子虽有疾,地居冢嫡,中外属心。必不得已,犹应立广陵王;不然,必大乱。”等从而和之,议始定。次公,河东人也。太子知人情忧疑,紫衣麻鞋,力疾出九仙门,召见诸军使,人心粗安。甲午,宣遗诏于宣政殿,太子服见百官;丙申,即皇帝位于太极殿。
《旧唐书》的说法是:癸巳日(二十三日),德宗忍着最后一口气,大会群臣于宣政殿,宣读遗诏,让太子李诵灵前继位,然后,忍着最后半口气,回到了会宁殿,终于去世。第二天甲午日(二十四日)灵柩迁到太极殿,太子根据遗诏灵前继位。一切顺利,万事太平。
而《资治通鉴》的说法是:癸巳日(二十三日),德宗没忍住最后一口气,刚说了“继位的是……”,就撒手咽气了;然后那个不知道谁谁,按照惯例赶紧去叫翰林学士郑絪、卫次
公写遗诏;这时一个不知名的太监居然跳了出来,对着继位的问题大放厥词,这才叫皇帝不急太监急;写个遗诏竟然还要经过一阵辩论;听了大家的辩论,太子感到问题很大——而在我们看来,更大的问题是,这里根本就没指出太子是在会宁殿中还是少阳院里;连朝见父皇都走不了路的太子,居然急匆匆的跑去了次九仙门亮了个相;折腾到第二天甲午日(二十四日),这才宣遗诏于宣政殿,二十多天没动静的太子居然朝见百官;而大概这个版本的德宗没留下灵前继位的遗诏,不知怎么的又折腾了两天;终于,德宗死后第四天丙申日(二十六日),太子继位了。
我们都知道,《旧唐书》是根据各朝的实录写的。唐朝的实录,留下来的最完整的恰恰只有李诵的《顺宗实录》,《德宗实录》是散佚最早的。我们先不去追究内容,问题是,记录万事太平的《德宗实录》是谁写的?
答案是,宪宗李纯找人写的。《顺宗实录》是大文豪韩愈写的,据说经过多次修改#pageNote#3/img;而德宗在位长达二十七年,期间的事情更是错综复杂,《德宗实录》在后晋高祖天福六年(公元941年)开始修《旧唐书》之时被改成什么样子,我们实在不得而知。我们知道的,是这几天绝不是天下太平。在本书中,我们按着《资治通鉴》,并结合其他史料来详细看
看新春朝会到太子继位这二十几天发生的事。
正月初一的朝会是明确的。然后是《旧唐书》载丙子日(初六),以浙东观察判官凌准为翰林学士。观察使是唐代后期出现的地方军政长官,全称为观察处置使,“重者为节度,次者称观察”#pageNote#4/img,实际上是小号的节度使。浙东观察使节制睦、越、衢、婺、台、明、处、温八州,在当时的情况来说是个偏远地区;观察判官是观察使的属官,一般小的观察判官是从五品,这在朝廷来看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员。
可是德宗为什么会在正月初六任命一个偏远山区的小官做翰林学士呢?初六在人日(以前),朝廷一般都是放假到初七。而。而且,翰林学士是一般行政系统以外的差遣,不计官阶品秩,也无官署,但实际上“礼遇益亲,至号为内相”#pageNote#5/img,其实就是天子私人亲信。翰林学士出现之后,便正式分割了中书舍人制诏之权,于是皇帝的命令被分为内制与外制。可见,翰林学士是皇帝亲信,那么,这个凌准到底是谁?
这个凌准还真不是一般人。唐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泾源之乱凌准全力辅佐节度使韩游瑰谋画方略,建有战功。叛平后,加官大理评事御史,赐绯鱼袋,历迁节度判官、殿中侍御史等职。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浙东观察使贾全倾慕凌准的才能,奏请他转官浙东廉
访使判官。王叔文罗致人才,凌准被飞檄征召进京,担任翰林院侍从学士,“备君顾问”#pageNote#6/img。
这是一条最为关键的信息,《旧唐书》的作者还是留下了这么一条线索。凌准是太子李诵的人,是太子在最为紧要的时刻把他从浙东叫回到朝廷,担任了翰林学士。这样是为什么呢?前面说到翰林学士的职责:草诏。皇帝遗诏是内制,是由翰林学士来写的。这就很明确了,太子在宫中安插内线。
李诵不去拜见父皇就很明显了。“中外不通”之际,他必须在宫中要有自己的人。宦官他已经得罪了,王叔文和李忠言的合作他不能完全放心,这时候,他必须还有找到其他助力。军队。想到军队,他肯定是想到了自己的儿子:广陵郡王李纯。
李纯肯定也已经和父亲说起了自己通过张茂宗在军中的活动情况。这个时候,李纯要做的就是全力支持父亲顺利继位,这对他们父子来说都是最为重要的。李诵肯定是清楚了左右神策军孙荣义、杨志廉两个中尉束手旁观的情况,那么宫禁中的北衙禁军#pageNote#7/img就是最后的军事力量了。
开元后期,随着参与“夺宫之变”#pageNote#8/img的万骑演变成为建制完备的龙武军,宦官统领的内飞龙兵崛起,北衙禁军向内廷迅速靠拢,在若干方面形成类似于宦官的制度,宦官和禁军的关系也日益密切。李纯通过俱文珍的关系,已经开始在北
衙禁军中发挥太子的影响力。这里李纯而不是李诵亲自出面,有一个好处:唐代宗室亲王结交禁军可以说是个传统,从李世民结交玄武门守将常和开始,到李隆基利用万骑作为自己的势力,总体来说皇帝都是出奇的宽容,也也许是李唐血脉中的尚武基因的影响。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阅读阁【yueduge.cc】第一时间更新《永贞难永:唐顺宗之死和中唐政争》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