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二王刘柳:东宫集团的崛起

秦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阅读阁yueduge.cc),接着再看更方便。

2.1

二王刘柳

东宫集团的崛起

德宗去世后三天,太子李诵终于坐上了大明宫中那座龙床。他已经看着自己的父亲在那里坐了二十六年,他等的太久了。现在,终于轮到他在龙床上发话了——鉴于他已经不能说话,我们也许用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正如太宗继位后重用秦王府诸人,玄宗继位后重用潞州帮诸人一样,李诵也要重用他自己的人。此处开始,为了更好的称呼,我们称李诵为他后来的庙号:顺宗。现在,顺宗也要组建自己的宰相班子了。但是他信任的二王品级都太低了——王伾只是翰林待招,王叔文的实际官职只是苏州司户参军:这只是一个州立管户口的属官。

这样的小官,在讲究资历的唐朝官场是很难服众的。就算玄宗为了扩大选拔范围,把品级下调到正五品以上就可以加“平章事”作为实质宰相#pageNote#0/img,但是王伾的翰林待招是没有品级的,而王叔文的苏州司户才是个从七品的芝麻绿豆小官。因此,继位后的这一天,顺宗多做了一件事,也少做了一件事:多做的那件事是顺宗火速让王伾入宫,然后发了道旨意说是有诏传召王叔文,让他先坐在翰林院中处理朝中事务。少做的那件事,也和二王有关,这里先卖个关子不讲。

当然,现在对顺宗来说,程序上的事情是先处理好大行皇帝的哀礼,顺便整理一下朝廷。该

记得德宗刚继位的时候就动了三朝元老郭子仪吗?现在顺宗的对象是杜佑。去年杜佑是以一种顾命大臣的姿态入朝,顺宗要先去掉他的实权,然后把他供起来。

顺宗下诏:检校司空平章事杜佑摄冢宰兼山陵使。山陵使是指皇帝去世后,朝廷为兴办丧事临时设置的职位。一般来说,这时排名第一的宰相会担任此职,在完成丧事后准备辞呈,保证新君的人事安排#pageNote#1/img。中丞武元衡为副使,这里必须插一句,这是广陵郡王李纯的人。宗正卿李纾为按行山陵地使,实际负责安葬事宜;刑部侍郎郑云逵为卤簿使,负责下葬时宫中驾出时扈从的仪仗队。

同时,命中书侍郎平章事高郢撰哀册文,礼部侍郎权德舆撰谥册文,太常少卿许孟容撰谥议文。许孟容根据朝议以及尊号圣神文武皇帝,定谥号神武孝文皇帝,庙号为德宗:这就是我们前面称呼为德宗的由来。按照《谥法》:“绥柔士民曰德。安民以居,安士以事。”可见,顺宗对这个父亲是很不以为然的。

做完这些,顺宗立刻就开始了将他的东宫集团升级为朝廷的正式执政班子。前文说道,王叔文劝太子招贤纳士,已经罗致了柳宗元、刘禹锡、韦执谊、陆淳等一批人,现在是提拔重用他们的时候了。

还在一个月的丧期中,顺宗就动手安排了。三月辛亥日(十一日),顺宗任命吏部郎中韦

执谊为尚书左丞、同平章事。唐代吏部相当于中组部,设有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上;郎中二人,正五品上。吏部郎中在唐朝属于最清要的官职之一。尚书左丞为尚书令及仆射的属官,尚书省设左丞一人,正四品上;右丞一人,正四品下。韦执谊从正五品上的郎官一下跳了两级成为正四品上的丞官,足以做执政了。

韦执谊这年才三十六岁,可谓是少年得志。他自幼便有文名,不到二十岁考中进士——这在“五十少进士”#pageNote#2/img的唐朝,可谓是绝无仅有的。他当即就被授为右拾遗,二十余岁便进入翰林院,担任翰林学士,深受唐德宗宠信,常与唐德宗以诗歌唱和。现在王叔文拉到了这么一个名人,自然是要当作门面推出的。

王叔文首先延引韦执谊出任宰相,这是因为一是韦执谊官职比较清要,二是韦氏一族背后的势力。“城南韦杜,离天尺五#pageNote#3/img”,韦氏房支众多,人丁昌盛,官至太守、刺史者超过百人,并有二十余人被拜为宰相,“氏族之盛,无逾于韦氏”#pageNote#4/img。韦氏为朝廷倚重,成为关中除李唐皇室之外最为重要的政治势力。韦执谊出身的“龙门公房”#pageNote#5/img,便是“韦氏九公房”#pageNote#6/img之一。

王叔文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出身贫寒,在讲究门第的唐朝,是有点上不了台面的。况且,王叔文这年已经五十三岁了,他比顺

宗都要大七岁,这个年龄在当时已经可以算是劣势了。固然唐朝人很多宰相都很长寿,但是王叔文没有在朝廷中的基础,他认识的人中以他的品级来说他算是年级很大的——唐朝的郎官基本都是四十岁左右#pageNote#7/img的。

因此,王叔文的想法是自己在内廷当权,与韦执谊的南衙#pageNote#8/img相互呼应。这在德宗一去世他就抢占了翰林院的原因——翰林学士是皇帝私人亲信,是没有品级一说的。翰林学士还有一个好处,“自六部尚书至校书郎皆得与选”#pageNote#9/img,既然来源是六部尚书至校书郎,那么当了翰林学士后,就可以以相对的品级出任朝廷的职务。

在这之前,王叔文还做了一件事。景午日(十八日),他撺掇顺宗“罢翰林阴阳、星卜、医、相、覆、碁诸待诏三十二人”#pageNote#10/img。王叔文本来就是以“棋待诏”身份接近顺宗,想在他当权了,怕这些以前的同事们也得宠,索性一股脑儿都罢免了。本来翰林院中,除文词、经学之士外,还有前面所说的各种专门伎艺人员,定期待诏于院中,陪伴天子下棋、作画、写字并为其占卜、治病等等,现在王叔文这么一弄,翰林院成了专业参谋顾问机构了。王叔文的理由也很充分,因为翰林学士“出于所命,盖无定数”#pageNote#11/img,而且这是为皇帝减少杂事。

二月壬戌日(二十二日),顺宗任命殿中丞王伾为左散骑常侍,依然如前充

任翰林待诏;任命苏州司功王叔文为起居舍人、翰林学士。殿中丞从五品上,为掌管“诸供奉之事”#pageNote#12/img的杂官;左散骑常侍正三品下,属门下省,职掌为规谏过失,侍从顾问,并无实权,而为尊贵之官,常作为将相大臣的加官。王伾这年年龄不详,一种说法是王叔文的族叔但不可考,但是王叔文是他引荐给顺宗的,可见二人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他一下子可以穿带紫袍金鱼了,而王叔文的起居舍人,虽然品级不高,但职责是掌记录皇帝所发命令。王叔文一人就把内外廷的诏命发布权都掌握了。三月辛未日(初二),顺宗再次任命王伾为翰林学士。在最后被贬官前,王伾累官至银青光禄大夫、守散骑常侍、翰林学士,封上柱国、富阳县开国男——这只是三个月时间中的事情,绝对是顺宗的亲信才有的待遇。

王叔文掌握了下诏的权力,而顺宗又“口不能言”。于是,王叔文开始按照以前在东宫的谋划,开始在外廷安插东宫集团的人员。

三十三岁的侍御史柳宗元提拔为礼部员外郎,掌管礼仪、享祭和贡举。唐朝尚书省礼部其属有四:一曰礼部,二曰祠部,三曰膳部,四曰主客。各置员外郎一人,为各司之次官(相当于副司长,郎中是正司长)。礼部员外郎所在的礼部(司)其科有六:一曰秀才,试方略策五条。此科取人稍峻,

贞观已后遂绝。二曰明经,三曰进士,四曰明法,五曰书,六曰算。

虽然看上去只是一个员外郎,但实际上王叔文给柳宗元的是人才选拔的权力。当年的礼部尚书空缺#pageNote#13/img,崔邠为礼部侍郎,这人身体很差,德宗当年想任他为相都不能#pageNote#14/img,实际上属于清明而少事那种。《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中礼部郎中和礼部员外郎实际全阕,都是后补的,我们也不再考证当年的礼部郎中了。在王叔文的设想中,柳宗元应该是处于掌握进士控制权的地位。

唐朝礼部六科中,进士科最为重要。进士地位在唐代是相当的崇高,五代的王定保在其所撰的《唐摭言》感叹道:“缙神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当时得进士便象征着鱼跃龙门,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几乎所有的学子,不论权贵子弟或是平民子弟都将进士及视为人生奋斗的目标。据统计,整个唐代290年间,共出6000多位进士,每年录取的进士人数在十几到三十人之间。柳宗元主管这样一个重要部门,可以说王叔文对其还是十分重视的。

与柳宗元齐名的刘禹锡这年三十四岁,则被任为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唐在尚书省工部设屯田郎中一员,秩从五品上,屯田员外郎一员,秩从六品上。其职掌是掌天下屯田之政令。此时,屯田郎中虽为尚书省工部

四司之一,但久已有名无实,各地军事区域进行屯田时,皆由各地长官主持。刘禹锡作为东宫集团的激进派,王叔文让他任这个职务的政治意义更大,试想如果削平了藩镇,那工部可以重新掌握了屯田之政令,或者说,屯田司重新发布屯田令——这也是宣示主权的一个办法。

王叔文未掌权时,常说钱财和粮食是国家根本,掌握好可控制军费赋税,可操纵市场和士人。怎么控制钱财?控制度支#pageNote#15/img。唐制,户部度支案掌国家财政收支,郎中掌收入,员外郎掌支出,侍郎总管检查。开元二十二年(734),始以他官判度支,判指判案﹐即批阅文书﹐处理决断。天宝以后,因军事供应浩繁,多以户部尚书、侍郎或他官兼领度支事务,称度支使或判度支、知度支事。其权极重,和盐铁使、判户部或户部尚书合称“三司”。

唐朝官员的官职结构十分复杂,很多官职是没有实权的,如左散骑常侍,是个勋官#pageNote#16/img;一些正经的六部官员,如柳宗元的屯田员外郎,也是没有实权的;而真正的一些实权的官职,如度支使,虽然手中权力极大,但是没有品级。一句话,唐朝官员的职位和权力是不相等的,权力一般都是使职。所谓使职,就是指以“使”为名的官职,可包括翰林学士这种内廷没有品级的官,这些在赖瑞和先生的《再论唐代的使职和职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永贞难永:唐顺宗之死和中唐政争》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