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对德宗的否定:罢宫市和供奉

阅读阁【yueduge.cc】第一时间更新《永贞难永:唐顺宗之死和中唐政争》最新章节。

3.1

对德宗的否定

罢宫市和供奉

一般来说,新皇帝继位的第一道诏书是很重要的。除了一些例行的套话以外,这实际上是代表了新皇帝的一个施政理念。

二月甲子日,顺宗登上丹凤门那天,就发布了这样一道诏书。首先是大赦天下,自当天起除了死罪(原文大辟,此处不深究唐朝死刑等级)以外罪无轻重,一概赦原#pageNote#0/img;然后是招贤,所有官员都要求找到那些德才兼备、可以为官的人,要求各级官员“精加访择,具名闻奏”;第三条是:对各种名目的租税拖欠,一律免除;在固定的贡品以外,停止所有的贡物进献。对贞元末年损害百姓利益的施政措施,如宫市和、鹘、鹞、鹰、狗五坊给役一类,全部罢除。

这条禁令顺宗刚刚即位的时候就提出了。然后到了大赦当天,又明禁。《顺宗实录》记下了三条,然后对第三条做了很详细的分说;《资治通鉴》更是只记了第三条。按照道理来说,对一个国家,前两条是国家大事,对朝野每个人都是有切身关系的,为什么在这些政治家眼中,罢宫市和供奉更值得记录呢?

这一切都要从宫市和供奉说起。先说宫市。按照惯例:宫中有需要买外面市场上的物品,令有关官吏主持这件事,向市场上的卖东西的老百姓买所需要的东西,随时给出价款。这个采购部门大部分时间都是殿中省#pageNote#1/img,其他

一些时候如武周时期由控鹤监#pageNote#2/img负责,光禄寺#pageNote#3/img也短暂的负责过。

贞元末年,德宗派宦官来主持这件事。问题就出在此处,殿中省是一个很松散的机构,一般来说各种专业物品的采购都是通过它署担任,如尚食归御厨,尚药归医官院等。这其中有宦官负责的,也有不是宦官负责的。而德宗让心腹宦官来处理这些巨大的采购事项,这是见很“德宗”式的决定。

根据习惯,所有宦官读归属于内侍省。内侍省或称内侍监、司宫台,专用宦官,由内侍监、内侍、内常侍等为首官,掌传达诏旨,守御宫门,洒扫内廷,内库出纳和照料皇帝的饮食起居等事务。本来在收支两条线的情况下,内侍省只管支出,现在德宗把收入线也给了他们,这个情况马上就失控了。

这帮宦官的专业技能就是仗势欺人。他们疯狂压低价格来买老百姓的物品,出的价远低于物品本身的价值。甚至于在贞元末年不出示公文证件,德宗直接设立“白望”(意即在市场上左右望,看中东西就拿,出价不高于本金),组织了大概几百人在长安的东西两市和繁华市区,看人所卖的东西,只称“宫市”—这是宫中的专业采购,然后就拿走了。

《顺宗实录》中还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曾经有个农民用驴驮了木柴去城里卖,遇到自称"宫市"的宦官取走了木柴,才给了他几尺绢,又要

索取给看门人的进门费,而且要用驴送到宫内。农民哭泣起来,把所得的绢给了这些宦官,宦官不肯接受,说:"必须用你的驴送到宫内。"农民说:"我有父母妻子儿女,等我用驴驼东西赚钱然后才能吃饭.如今把木柴给了你们,不要钱回家,你们还不肯,我只有死了!"于是就殴打宦官。

街上的官吏——这时候应该是金吾卫中巡街的“武侯”#pageNote#4/img一类士兵抓到他,然后把他的事报给了京兆府。从大致时间看,这时候京兆尹是吴凑#pageNote#5/img。此人以居官处世小心谨慎,知识周敏而著称,结果他吧这件小事也上报给了德宗。于是德宗开除了这位宦官,顺便对吴凑也有了不满——这点破事还来麻烦朕!这为日李实的上位填下了基础。

这次德宗赐给了这个好运气的农民十匹绢,然而“宫市”这种做法也没有因此而改变。吴凑在京兆尹任上曾经和德宗说道:“物议以中人买物于市,稍不便于人,此事甚细,虚掇流议。凡宫中所须,责臣可办,不必更差中使。若以臣府县外吏,不合预闻宫中所须,则乞选内官年高谨重者,充宫市令,庶息人间论议。”#pageNote#6/img谏官和御史多次上奏折提意见,德宗不听从#pageNote#7/img。

吴凑贞元初曾经为太子宾客,和太子李诵是老相识,所以顺宗带东宫之时就对此事极为不满。他们的意见,都是应该把宫中采购交给不是宦官的人来处理,如

果觉得殿中监不合圣意,那就京兆府来;如果觉得京兆府还不行,那就找几个德高望重的老太监来。

问题是这些建议从道理上来都是正确的,但是他们没关注的是德宗的心理。德宗到了贞元末年,那种接近变态刻薄的心理主要有两个来源:

第一,他继位初年很是信任朝中大臣,但是几年下来,到了泾原兵乱的时候,他发现那些大臣口口声声勤政廉洁为国为民,给他这个建议那个建议,到头来却是他这个做皇帝的逃到了奉天城,又逃到了汉中,最后下了罪己诏才回到长安。这种心情,大臣不会理解,太子李诵也不会理解。所以,日后他不管谁上书,就是一根筋的重用宦官,因为他发现只有这些宦官才是最忠诚更多,随谈他们水平差,能力低,但是最多也是好心办坏事。然后,陷入了死循环的是--随着他越是用宦官,和宦官越亲近,就觉得他们越可靠。李诵就是这点想不通,因为他经历这些的时候还不需要承担最终的后果。这点很多分析都会提及。

第二,大部分的分析不会提到的是,德宗当年是苦过来的——这个苦,不是一般的苦,而是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压力和折磨。有句话叫做“当家不知柴米贵”,用来说德宗真是太合适了。他十四岁时爆发了安史之乱,次年长安失守,唐玄宗出逃四川。在成都时期,他自然是饱尝了

战乱之苦;他刚刚即位的时候,雄心大志,准备削藩,于是诏告天下,停止诸州府、新罗、渤海岁贡鹰鹞,山南枇杷、江南柑橘每年只许进贡一次以供享宗庙,其余的进贡一律停止,连续颁布诏书,宣布废止南方一些地方每年向宫中进贡奴婢和春酒、铜镜、麝香等;禁令天下不得进贡珍禽异兽,甚至规定银器不得加金饰。为了显示自己的决心,他又下令将文单国(今老挝)所献的三十二头舞象,放养到荆山之阳;对那些专门供应皇帝狩猎的五坊鹰犬更是统统一放了之。同时,还裁撤了梨园使及伶官之冗食者三百人,需要保留者均归属到太常寺。这个幅度,一点也不比顺宗的诏书逊色。可是为什么德宗晚年,却纵容宦官乱搞宫市呢?

很简单,他穷怕了。是真的穷怕了。奉天围城,他自己读吃不饱饭;后来贞元期间收成不好,比如贞元十四年春夏旱,导致谷贵人多流亡,他又不得不下诏减少内廷的支出。然后,更重要的是,唐朝的财政制度是把皇帝和朝廷分的很清楚的:所有的财赋收入都是户部在负责,收入上来以后是放在尚书省的左藏#pageNote#8/img,而堆在左藏中那些堆积如山的钱财是皇帝无法取用的——这些钱财是用来合理分配给天下人的,他的私人财产,仅仅是在内府局#pageNote#9/img中那几个小小的院子里的积累。

所有这些,都带给他深深的

愤怒——为什么作为一个皇帝,连自己过的好一点都不行?他内心的极度不平衡,最终导致了宫市的泛滥。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小说推荐:《空想具现的大贵族》《斗破之我为雷帝》《皇长孙的团宠日常》《力速双A魔法师[西幻]》《我在妖武乱世,武道成神》《逢君》《这个诡异三国游戏太凶残了》《官场:救了女领导后,我一路飞升》《少女的野犬》《朕就是万历帝

天才一秒记住【阅读阁】地址:yueduge.cc,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永贞难永:唐顺宗之死和中唐政争》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