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建国:新中国经济战线的第三大战役》转载请注明来源:阅读阁yueduge.cc
第12章中央重新调整改造政策
1954年12月,国务院第八办公室和地方工业部联合召开的第二次全国扩展公私合营计划会议。
此次会议的议题原计划是研究公私合营问题,即讨论怎样扩展公私合营工业的问题,主要包括1955年要把多少私营工厂变成公私合营工厂,1956、1957年又怎么样,怎么组织领导等问题。
但是,会议开始后,各地代表,特别是上海、天津、沈阳等地的代表反映一大堆问题。
于是,会议被迫改变部署,首先研究对私营工业的生产安排问题。
原来,1954年公私合营的扩展,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带来许多问题。
中国的资本主义有很大的分散性、落后性。
当大的资本家被当做苹果吃掉后,资本主义经济固有的内部联系打乱了,剩下的大量分散落后的中小企业,生产发生了严重困难。
加以国营部门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对各种类型经济未切实贯彻统筹安排的方针,在加工订货的分配上,只管国营和公私合营,不顾私营企业,更加深了私营公私工商业的困难。
1954年,北京市选择大有粮店、瑞蚨祥布店、稻香村食品店、桂香村食品店等10户较大的资本主义零售商店,进行公私合营试点工作。
合营后,这些商店的营业额上升很快,但却对周围私营小商业影响很大,增加了对全行业统一安排的困难。
当然,问题最集中、最突出的还是现存的私营工厂生产发生严重困难,一些主管工业和原材料的部门有只管国营,不管私营,只管企业合营,不管生产安排的倾向,定货任务不给私营厂,像第一机械工业部水泵的生产任务全分配给了国营厂,私营厂一点也捞不到。
私营厂接不到定货,搞不到原材料,就要停产,发不出工资,有些工人就向党委请愿。
还有就是改造资本主义企业和资产阶级分子工作中的急躁、简单态度。
本来改造应是逐步进行的,有的干部却抛开“逐步”,而想“一步”完成改造;有的企业一搞公私合营,马上搞一长制,把私方搁在一边;有的只愿意接收资本家的企业,不愿意安排教育资本家的人。
资本家说怪话:“干部昼夜忙,资本家晒太阳。公方是直达快车,私方是虚设一站。”
同时,搞公私合营工作的,到合营厂当公方代表的干部中,有不少入学习不够,质量不高,并且不安心工作。
于是,当时资产阶级抱怨道:“到156项建设单位工作的是优秀干部,搞公私合营工作的是‘生锈’干部。”
许多地方并且没有专管公私合营工厂和干部的部门。
这种情况,特别是生产没有统一安排、公私未能兼顾的情况,如不迅速切实地解决,公私合营的工作难以扩展,计划当然难以制定。
这种情况在上海、天津、武汉等城市,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1954年下半年,若干私营行业即陷于困境,部分企业停工、停薪、停伙,甚至关门、失业。
当时任上海市长的陈毅对这些情况很理解,在一次政治局会议上,陈毅便及时向中共中央如实反映当时的情况。
陈云听后,非常重视,便约负责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国务院第八办公室的干部去谈。
当时,国务院八办主任李维汉赴苏联治病。
因为这些问题牵涉面太大,陈云和“八办”副主任许涤新等一起向周恩来详细汇报。
同时,主管陈毅也向周恩来写信批评国营主管部门缺乏统一安排等问题。陈毅指出:
各地改造速度太猛,孤军独进,不与各方打招呼。
在听取了汇报之后,周恩来表示完全同意陈毅的意见。
周恩来说:“我们的主要缺点,是在处理私营工商业及资产阶级的问题时,既不研究情况,又不同人家协商,也不估计后果,就片面处理。”
在对待资本主义工商业者问题上,周恩来明确地说:“资本家的企业在人民民主专政下应该受到照顾。生产的东西也是在国内用嘛。工人阶级只有一个,没有两个。国营企业的工人是工人阶级,资本家工厂的工人也是工人阶级。你只照顾大的公私合营企业,那小企业的工人于什么?”
12月,周恩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就调整和安排工业生产问题作了讲话。指出: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郑明武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阅读阁yueduge.cc),接着再看更方便。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