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吾岂可复居此位”
政事堂的斗争
很快就两个月过去了。政事堂#pageNote#0/img的桌子还是老样子,但是坐在桌子边的人却已经有一半是新人了。
三月庚寅日(二十一日),顺宗又一次下发了调整宰相班子的诏书:门下侍郎守吏部尚书平章事贾耽可检校司空、兼左仆射,守门下侍郎平章事郑珣瑜可守吏部尚书,守中书侍郎平章事高郢可守刑部尚书,守尚书左丞平章事韦执谊可守中书侍郎,并依前平章事。
这时候,能够在这个大唐帝国最高行政中心议事、担任名义或实质宰相的人有:杜佑、贾耽、高郢、郑珣瑜、韦执谊、王叔文。
王叔文能够参与政事堂的事务,是因为五天前的甲戌日(十八日),顺宗下发了一道诏书,把王叔文吹捧的有智有谋,忠心不二#pageNote#1/img。但是实际上,王叔文进入政事堂,无论程序上还是制度上都是不行的。
政事堂初设于门下省#pageNote#2/img,而门下者在唐初太极宫内实分为两部.一部在外朝,称外省,一部居内朝,称内朝。内朝即皇帝所居的禁宫,政事堂初即设于地处内朝的门下省,与皇帝极为接近。禁宫戒备森严,一般臣子无事不能擅入,政事堂可谓王朝中枢机要的核心。唐朝开元年间以后。凡为宰相,必须得入禁内机衡之地的政事堂议决国政,可见其地位的重要。
政事堂会议实乃宰相办公会议。按制度,唐宰相每天上
午都要入禁宫,在政事堂议政,下午则回到禁外本司处理庶务,所谓“午前视禁中,午后视省中”,“午前决朝政,午后决省事”#pageNote#3/img。唐宰相虽多,但起初却并没有专职的宰相,所有宰相几乎都是兼职。如尚书左右仆射虽以法定正宰相的身份参与政事堂会议议决国政,但下午回到尚书省则又是尚书省领导,要处理尚书省的事务。好在唐朝行政部门的领导不是兼任正宰相,就是兼领副宰相,他们每天上午都按例在政事堂开会碰头,用半天的时间就各类事务广泛进行商讨,制定方针政策,辅助皇帝决策。
由于宰相们经常在政事堂见面,因此宰相之间互相称呼曰“堂老”#pageNote#4/img。政事堂开会时,大事通常先由正宰相一人于皇帝处领旨,再让众宰相集议讨论,议政时有一人“执政事笔”,为会议执行主席。宰相执笔“更直掌事”#pageNote#5/img,轮流担任,起先是每人十天(唐人以一旬为计量是最常见的),后改为每人一天。会堂还有中书舍人一员列席,作为会议秘书,在会上“掌画”作记录。凡军国大事,广泛讨论,集思广益,“会而决之”#pageNote#6/img。
政事堂议定之事,上奏取旨施行。政事堂有“政事之印”,当是发布此类政令文书所用。大事则要交皇帝裁决批准,需要作为政令向下贯彻者,就可以制为“词头”,交中书省以皇帝的名义草为诏书,通过三省
施政程序颁下,交有关部门执行。唐朝惯例,施行制敕必须经过政事堂宰相的副署,否则,便是不合法的,不会被人们承认为正式的诏令,以至于朝臣会认为“不由凤阁鸾台(即中书门下,亦即政事堂),何名为敕?”
政事堂本身虽不是一个国家机构,仅为一个会议厅,但它以宰相集议的工作例会的形式汇聚了各方面的权力,成为朝政之本。于是,政事堂权力越发膨胀。唐朝为避免某一相权机构因权力过大而对皇权产生威胁,所以力图均衡三省之间的权力。在制度上出拟诏令之权属中书省,审议封驳之权属门下省,贯彻实施之权属尚书省,并规定三省长官均为宰相。但是政事堂将宰相们集在一起,如果说有一个人控制了政事堂,那等于是控制了宰相。王叔文心中肯定有一个想法:既然我没法控制所有宰相,那为什么不换个方法,直接控制政事堂呢?
这之前,贾耽因王叔文一党当权,对他们心怀憎恶,便托称有病,不再出门,屡次请求退职。字敦诗,沧州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曹魏太尉贾诩之后。他已经七十五岁了,经历玄、肃、代、德四朝,现在是五朝老臣了。贞元九年(793年),他就以右仆射衔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到现在已经十二年。这十二年中,他几乎无关于安危大计的建言,但因为恭行温厚,被时人称
为淳德君子——正是这样的人,才能久居相位。德宗以猜忌能臣著称,这样一个泥塑菩萨般的任务,德宗自然是不会让他离开相位的,这样裴延龄等人才能更好的为自己干活。因此,贾耽多次上奏辞职,德宗就是不肯。贞元十二年(796年),贾耽第一次上表提出辞呈,未准;贞元十三年(797年),贾耽又以疾避相位,未允;这次贾耽索性就倚老卖老,不出门了。
作为一个地理学家,贾耽无疑是很辉煌的。贞元十七年(801年),完成撰成《海内华夷图》及《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四十卷,进献朝廷,获封魏国公。但是作为一个宰相,他的所作所为基本可以用尸位素餐来形容。在贞元二十一年三月这么紧要的关头,贾耽选了了在家生病——当然,他年纪已经大了,生病也是一个正常的事情,毕竟当年九月就去世了。
但是贾耽这样做毕竟也是一种政治选择,现在政事堂中资历最高的是杜佑了。然而,这年杜佑也已经七十岁了。前文说过,德宗是选择杜佑作为过渡期的执政人选,杜佑很识时务的也接下了现在顺宗的局面难题。作为唐朝最著名的学者型官员之一,杜佑虽位及将相,仍常手不释卷。他白天处理公务,接待宾客,晚上则在灯下读书,孜孜不倦。经过三十六年的努力,贞元十七年(801年)他牵头撰成
《通典》二百卷,记述了远古黄帝时期至唐朝天宝末年的制度沿革,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法、州郡、边防九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典志体史书。从这里可以看出,杜佑对政治研究最深的是典章制度,因此他对王叔文等人的革新具有天然的排斥感。王叔文的革新,必然是要触动一些原先的制度构架,这是杜佑不喜欢看到的。
现在随着贾耽的回家,宰相班子只有五个人了。王叔文和韦执谊之间因为立太子的事情已经有了裂痕,因此王叔文想控制政事堂的想法更加强烈。他生怕韦执谊在政事堂说活不够直接,决定亲自去政事堂走一遭。唐朝历史上政事堂上最令人目瞪口呆的一幕发生了。
三月丁酉日(二十八日),是政事堂一个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日子。随着早上议事的完了,各位宰相在中书省共同进餐。这里要先说一下政事堂的“堂食”制度。唐代有各自不同名目的公厨,宰相在宫中吃中饭,是因为唐人对此认为,聚餐一事不专在饮食,实有益于集思广益,提高官府的行政效率。“凡政事者,因于会食,遂以议政,比其同异,齐其疾徐,会斯有堂矣。则堂之作,不专在饮食,亦有政教之大端焉”#pageNote#7/img。官员同僚在同桌共食之际,有助于减轻讨论事情的矛盾,更加轻松的议事。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阅读阁【yueduge.cc】第一时间更新《永贞难永:唐顺宗之死和中唐政争》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