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贞难永:唐顺宗之死和中唐政争》转载请注明来源:阅读阁yueduge.cc
5.3
“笺表继至”
各地士族的声援
王叔文风雷般的改革手段之下,再加上他动不动就要“杖杀”“将斩”之类的高压手段,朝廷上下似乎都是笼罩在他的身影之中。保守派们开始觉得有点撑不住了。
就在这时候,有人站了出来。远在成都的剑南节度使,中书令、检校太尉,爵封南康郡王的韦皋,因为受不过王叔文的气,于六月癸丑日(十六日)上书。韦皋和王叔文的矛盾,前文已经述及,此处不再赘述。
韦皋倚仗着自己身居要职,所有的官位读已经做到了人臣的极致,而活着封郡王的人在唐朝更是屈指可数;更何况他在成都任职已经二十一年了,王叔文无论如何都不能动摇他的地位,于是大肆攻击王叔文。当然,实际原因是王叔文不给他三川。但是现在,他在表章中表章写道:“陛下因哀痛亲人谢世而身染疾病,每天又为处理纷纭繁重的政务而加重了烦劳,所以这么长时间身体还没有康复。请陛下暂时让皇太子亲自监理各项政务,等陛下身体痊愈后,再让皇太子回返东宫。我身兼大将与宰相的职务,现在我所奏陈的事情,正是我应尽的本分。”#pageNote#0/img
这封集哄吓骗于一体的上书中,韦皋是彻底和王叔文划清了界限。“皇上欠安”是哄,“位兼将相”是吓,“太子理政”是骗。哄、吓是为了骗,这封上书第一次把太子理政这
件事情以文字的形式上报给了皇帝,不啻于在本就风起浪涌的朝廷中增加了一股来自西南的强劲巨风。
太子理政这件事情,以前也有人提过,而且不是一次--,上一章就说到,韦执谊的丈人杜黄裳就公开表示要请太子监国。但是大家都是口头上说说,中国人对“言”和“字”是有很明确的区别,说过的话再无对证,哪怕有对证也是可以说是随口说说啊,酒后失言啊之类的理由;但是一旦落实到白纸黑字,那是明显的证据了。本来大家都是在说说而已,现在韦皋第一个把这件事情捅破了。
韦皋一不做二不休,索性又向太子进献笺书认为:“圣上远效法高宗皇帝,居丧而不肯发言,将朝廷大政交托给臣下,但是所交托的人选并不适当。王叔文、王伾、李忠言一类人,独自担当着重大的职任,实行奖赏与惩罚,全听凭自己的私情,败坏并扰乱了朝廷的法度。他们动用国库的积蓄,以便贿赂执政的权臣;他们扶植安插亲信人员,遍及各个显贵的职位;他们暗中结纳圣上的侍从人员,使忧患蕴含在宫室的门屏之内。我私下里担心他们会倾覆太宗皇帝创下的盛美基业,会危害殿下的家国。希望殿下即日奏报圣上闻知,将这一群小人驱逐出去,使朝政掌握在人主手中,各地臣民便会获得安宁了。#pageNote#1/img”
韦皋所谓顺宗皇帝“远法高宗”,
这是指贞观二十三年己巳(二十六日),唐太宗去世后,当时的太子李治只是抱着长孙无忌的脖子号淘痛哭,长孙无忌请求太子处理众事以安朝内外这时候实际上是长孙无忌一党掌握了全面的朝政。庚午日(二十七日),长孙无忌等人秘不发丧,请求太子先回到皇宫,飞骑、精悍步兵及旧将领纷纷跟随。辛未(二十八日)李治进入京城,壬申(二十九日)在太极殿发丧,宣示太宗遗诏,李治即皇帝位。这期间,根据太宗遗诏,军国大事一切如旧;平常琐细事务委托给有关官署。这期间,李治实际上并没有掌握实权,这在后来他联合武则天和长孙无忌一党的激烈政治斗争中可以看出。
韦皋用此典故的意义很明确:现在,大家都不相信是皇帝亲自执政,在朝堂上的不过是王叔文一党而已。而且,长孙无忌在唐朝的风评是属于不好的一类,《旧唐书》中的评价“长孙无忌忌嫉,离间父子,遽为豺狼,而无忌破家,非阴祸之报欤?”#pageNote#2/img也以说是整个唐代对其的看法:固然是风度人才,但是弄权太甚,不得好死。
韦皋的上书中,肯定有不少是刘辟提供的内幕。王叔文、王伾“独自担当着重大的职任,实行奖赏与惩罚”,这一条是大家都知道的,王叔文和王伾二人给自己封了这么多官职,而且内廷外朝两边都是一手掌控,这是明显的
不能再明显的事情了,至于是不是全听凭自己的私情,那上面还有顺宗呢;败坏并扰乱了朝廷的法度这一条,那是“何患无辞”,革新有不破坏原来的法度的可能吗?一旦革新,都会改变原有的规则。而“动用国库的积蓄,以便贿赂执政的权臣”—这一条是攻击韦执谊的,顺便也攻击了一下杜佑,原因很简单,前文说道韦皋和他的岳父张延赏关系不好,而张延赏和杜佑前后任淮南节度使,而且杜佑名声在韦皋之上;“扶植安插亲信人员遍及重要职位”—这也是明摆的,王叔文把度支司都当成了自己的公司,这条我们怀疑最大的矛头还是指向了刘禹锡;然后,就是最后一条:他们暗中结纳圣上的侍从人员,使忧患蕴含在宫室的门屏之内。
这条足以让太子李纯看了阒然心惊。
就在四月戊申日(初九),顺宗任命给事中陆淳为太子侍读,还给他改名为陆质,所以后文都统一称之为陆质。这是韦执谊的主意。韦执谊认为自己独揽大权,唯恐太子心中不快,所以使陆质出任侍读,让他暗中察看太子的意向,而且就便向他解释。前文说道陆质以文学见长。是江南知名的儒士,专于经学,王叔文引为智囊之类的人物。
陆淳是在台州刺史的任上被召为给事中的。给事中为门下重职,正五品上,分判本省日常事务,具体负责审议封驳诏敕
奏章,有异议可直接批改驳还诏敕。“百司奏章,得驳正其违失,事权甚重。”#pageNote#3/img但是他们把一个学者安排到了这个位置上显然是失策,让一个学者去担任李纯这样的人的卧底更是失策之极。
话说陆淳师事啖助、赵匡,都是研究《春秋》学的#pageNote#4/img,世人称之为“盛唐三贤”。陆淳是啖助、赵匡二人的学生,与老师并列,足见他的水平。他研究《春秋》#pageNote#5/img很深,撰有《春秋集传纂例》、《春秋微旨》、《春秋集传辨疑》等。在唐朝,经学#pageNote#6/img还是处在很重要的位置,科举中经学还是主要内容之一#pageNote#7/img。以《春秋》为太子侍读而且陆质素有大儒之名,还是很名正言顺的。
然而正如前文所说,太子李纯和顺宗的矛盾在逼立太子那一刻就已经公开化了。陆质谈《春秋》时。李纯勉强可以做个好学生;而一旦陆质谈到政治内容时,太子马上生气地说:“陛下命令先生为我讲解经书义理而已,为什么要把别的事情拉扯进来!”#pageNote#8/img陆质对此根本没有理由回答,只好惶恐地溜走。
现在韦皋把此事写在上书中,很明显的是准备投靠太子了——我恨王叔文,我也知道王叔文对你做的那些事情,让我们一起对付王叔文吧!
不久,就像约好似得——可能就是约好了,荆南节度使裴均、河东节度使严绶给顺宗的表章和给太子的笺书相继送到,所讲的意思与韦皋相同。
裴均是一代名臣裴光庭的曾孙,出身的闻喜裴氏,是“天下无二裴”的世家。裴氏家族魏晋兴起,历六朝荣盛,在隋唐红盛至极,光光在有唐一代就有二十三人为宰相。裴均的高祖裴行俭是太宗是一代名将,曾祖裴光庭是玄宗开元间宰相,祖父裴稹稍差一点只当了祠部员外郎,父亲裴倩因为死的较早但也做到了信州刺史。他这一房,河东裴氏中眷房#pageNote#9/img,就出了6个宰相。因此宋代欧阳修说“唐宰相以裴为首”,顾不是虚言。
裴均可以说是代表了他后这股巨大的政治力量。而裴家更有一点,就是喜欢和皇室结亲。《裴氏世谱》中可以看出,在裴氏家族中,近百余人能够和皇帝搭上亲缘,上自皇后、王妃,下至太子妃、驸马。比如裴均同时的另一位宰相裴度,他的二姐就嫁给了太子李纯做侧室。这种结亲,形成了一种裙带关系和世袭特色。因此,裴均的上书,我们有理由相信李纯也有关系。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小说推荐:《[足球]安东绿茵日记》【普趣阁】《海贼王之大蛇的百物语》《别再催眠我了,反派皇女!》《我逃了龙傲天他妈妈的婚》《东京:超凡寄生》《末日杂货铺[经营]》【OPPO小说】《总裁办新来的关系户》《小侯爷他追悔莫及》
秦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阅读阁yueduge.cc),接着再看更方便。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