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阅读阁】地址:yueduge.cc
6.1
天子牙兵
神策军的前世今生
四十年后,唐武宗会昌三年(公元843年),永贞年间只是一个小小的五坊小使的仇士良,已经成为了神策军中尉。因为拥立宪宗李纯的孙子武宗李炎继位有功,在这年武宗驾临左神策军军营视察时,仇士良借机奏请立此碑以纪圣德,武宗应允了。因为是皇帝亲命,因此翰林学士承旨崔铉撰文,集贤院学士判院事柳公权书写,《皇帝巡幸左神策军纪圣德碑》就此矗立在禁宫中。
这就是著名的《神策军碑》,一般学习柳体楷书的人都会练过。柳公权是当朝一流书家,因是奉旨书写,故特别郑重,竭尽全力,所书之字端庄森严,纯熟稳健。但是为什么朝廷会郑重其事的立这一块碑呢?此前,武宗之兄文宗曾命朝官谋划“甘露之变#pageNote#0/img”,从而引发了朝官和宦官的激烈冲突,文宗也因此被宦官软禁。武宗是宦官仇士良所立,因此武宗巡视左神策军其用意在于向宦官示好,而仇士良也正好顺从圣意进而请求建立颂圣德碑以回应。
一个皇帝要对自己的军队进行示好?这在其他朝代看来都是一件略显荒唐的事情,但在唐朝却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前文我们已经提到,德宗把朝廷变成了一个超级藩镇,那神策军比之就是朝廷的牙兵。在晚唐,正如牙兵控制了藩镇一样,神策军可以说是控制了皇帝和朝廷。
而回到顺宗继位时,神策军已经隐隐开始出现这种苗头——拥立顺宗时的中立,以及宪宗在神策军的动作,都能够让人感到狐疑:神策军为什么能够这样做?
这要从源头说起。开元天宝年间,唐朝与吐蕃在西北边境展开了一系列的拉锯战。天宝十三载(754年)七月十七日,哥舒翰请立浇河、洮阳两郡并建立宁边、威胜、金天、武宁、耀武、天成、振威、神策八军#pageNote#1/img。神策军设置于临洮以西二百余里的磨环川,位于洮水南岸,与洮阳郡隔水相望。洮阳太守成如缪充任首任神策军使#pageNote#2/img。
作为最初帝国的陇右边军之一,安史之乱爆发后,神策军应诏赴难#pageNote#3/img。广德元年(763),吐蕃攻入长安,“禁军不集”,代宗仓皇出逃陕州。安史之乱后,原先以羽林军、龙武军为主体的禁军解体。神策军等以扈从之功而入居苑中,正式成为唐中央禁军#pageNote#4/img—有没有一点东汉末年西凉军入住长安,取代西园八校尉成为禁军的影子?
这时候,朝廷迫切需要建立一支政治上忠诚可靠的精锐之师。理由有三:一是遏制吐蕃等外族的入侵,这是原本最原始的需求;二是制衡藩镇诸军,三是拱卫京畿的安全。到了后来,这第三点成了压倒一切的需求。随着地方精兵悍将的大量加入,神策军的规模急剧扩大,迅速成长为中唐以后帝国禁军的主体。
宦官鱼朝恩
是神策军壮大的发轫者。这人生性狡猾,又有胆谋——正是那种乱世中最吃得开的品行。他唐玄宗时入宫当太监。安史之乱发生后,随唐玄宗出逃,侍奉太子李亨,颇得信用,历任三宫检责使、左监门卫将军,主管内侍省,安史之乱后统率神策军。当年,神策军刚开始进入中原的时候仅仅是服饰卫伯玉率领的千人部队,鱼朝恩亲率“在陕兵与神策军迎扈”#pageNote#5/img。
大概后来鱼朝恩觉得“神策”这个名字比较好,也可能是为了不引起别人注意,只是以一个陇右的千人小部队的名号还组织军队,反正随后鱼朝恩整编驻陕诸军,索性都以神策为号,故皆称神策军。鱼朝恩把神策军从千人战队大大扩编为至少万人大军,此后为了屯兵“以备仓卒”,鱼朝恩等建议朝廷迁都,并“请于河中府置中都,创置积兵五万以为禁旅”#pageNote#6/img。此时神策军虽非真正意义上的“禁旅”,然在鱼朝恩的规划中,已将其纳入即将筹建的禁军之列,后来事情的发展确也如此。
迁都之议因“国计非便”,而被束之高阁,但以河中为中都,创建五万“禁旅”的目标基本得到落实。此后禁军名目繁多,“惟羽林、龙武、神武、神策、神威最盛,总曰左右十军”#pageNote#7/img。
虽然鱼朝恩后来被宰相元载设计杀掉#pageNote#8/img,但是他的政策还是被宦官们保留了下来。神策军至少在广德之末(76
4年12月)就已达到三万八千人的规模#pageNote#9/img。永泰元年(765年),唐军驱逐吐蕃出京,神策军经过调整与扩编,由此确立了它在禁军中的优势地位。故史称其“势居北军右”,“非它军比”。#pageNote#10/img到了大历初年(766年),部分神策军开始外镇,其政治地位也获得很大的跃升。
德宗时期,随着和吐蕃关系的急剧恶化,朝廷面临的军事压力也随之增长。对此采取的应对之策,包括将神策军的防区由长安扩张至外镇#pageNote#11/img,增加神策诸镇的数量,以大力扩充军额。大历时期在广德、永泰设置奉天、鄠县、中渭桥诸镇的基础上,又增设了潼关、武功、兴平、天兴、扶风、华亭、好畤、麟游、普润九镇;建中、兴元再增蓝田、咸阳、鄜城三镇;到贞元时期,汧城、长武城、夏州、盩厔、定远城、怀远城、同官、定平、盐州、陇州、潘原、百里城等也相继设置#pageNote#12/img。
在贞元十四年(798),神策军达到历史上的全盛时期。根据估算,神策诸镇平均在四五千人,我们可以推断大历时接近十万人。贞元时又新设十二镇,则大致为五六万人,若加上大历时的十万之众,与《新唐书》记载该军“乃至十五万”基本吻合。当然,当时神策军还是主要在防御吐蕃的威胁。前文我们已在提及,德宗时的整体策略就是防守重心西移。
到了元和元年(806
年)五月,也就是本书主要事件发生的第二年,我们有最确切的数据可以分析神策军:总体规模合计十万零八千九百六十六人,约十一万人,其中“在城”(即在京)神策军六万多人,外镇及采造接近五万人#pageNote#13/img。这是最接近本文叙述时间的数量了,贞元二十一年的数量应该差不多就是此数。因为贞元后期朝廷成功地遏制了吐蕃的东犯,此时神策军超过一半的兵力被部署在长安,由此可见在“御外”功能逐渐降低的同时,其“护内”作用则进一步凸显。
由于神策军在危难之际“备御吐蕃”,“建国威、捍非常”,故被称为“天子爪牙”#pageNote#14/img。因此,作为天子的亲兵,神策军的“禀赐独厚”。关于神策军的“禀赐之饶”,《新唐书·兵制》诸史所载表明:神策军的供给确为关中“边军”#pageNote#15/img的三倍#pageNote#16/img。神策军除日常供给优厚,还屡受朝廷赏赐,但是因为主要作用转向为拱卫长安,士兵往往不识战阵,而一些边镇的士兵“常额衣资不得”,却要血战沙场。这种不平衡在后来一直存在,引起了各镇的不满,但是朝廷却不予承认——总领神策军的中尉们觉得,对自己人好一点总是应该的。
因此,加入神策军成了很多士兵的理想,如贞元初,一个叫高崇文的年轻人随神策军镇于长武城,后任神策军使。他屯兵防御,“练卒五千”#pageNote#17/img。日后将发挥出极
大的功勋。元和元年(806年),他的职位将是检校工部尚书、充神策行营节度使,因西川刘辟之乱,受命率部悉数出征——这是宪宗继位后第一次对藩镇的大规模用兵,我们在引子中就提及了。
当然,这种不公会引起其他边镇的妒忌,到了一定程度就会演化成叛乱。建中四年(783年)的泾原兵变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神策军和泾原军之间的待遇太过悬殊。当年十一月,泾原边军奉命东调戡乱,这支长期饱受供给不足的饥寒之师,冬日冒雨行军,行至长安,因对朝廷的馈军极度不满而引发兵变,德宗仓皇出走奉天。随后朔方军节度使李怀光率军勤王,奏称:“贼寇未平,军中给赐,咸宜均一……今神策独厚,臣无以止之,惟陛下裁处。”#pageNote#18/img但是德宗不听,再次导致李怀光兵变。#pageNote#19/img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小说推荐:《七零男主恶毒小妈,但躺赢》《从泰坦尼克号开始》《男主怀了我的崽》《谍海青云》《制霸超级碗》《总裁办新来的关系户》《我在西伯利亚打地鼠》《国医》【华为小说】《穿越万界:神功自动满级》
《永贞难永:唐顺宗之死和中唐政争》转载请注明来源:阅读阁yueduge.cc,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