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宦官的觉悟:勿以军权授人

阅读阁【yueduge.cc】第一时间更新《永贞难永:唐顺宗之死和中唐政争》最新章节。

6.2

宦官的觉悟

勿以军权授人

到了六月份,王叔文是执政环境越发恶化。韦皋、裴均、严绶三人的上表,就如同在本就不平静的鱼塘里扔了一个鞭炮,炸的那些朝中的保守派官员纷纷跳出了水面。王叔文这时候想到了军队。他想到就动手去做,立刻任命范希朝、韩泰去接掌京西神策军。

前文说道,神策军分为左右神策军两个行营。左神策军驻扎在普润镇等京西北八镇,行营的指挥所设在普润镇,这是原来泾源镇的首府,贞元后期唐朝对吐蕃的防线南移后,泾源镇把首府移到了原州,普润镇就给了左神策军作为最主要的屯兵之地。右神策军驻扎奉天镇等五镇,奉天的在长安正西,京西神策军实际上就是右神策军行营。

王叔文对左神策军暂时没有办法,因为左神策军的驻地虽然是在普润镇,但是前文已经说起,在九仙门外,就驻扎着神策军的一支;而这一只军队的实际掌握者,是俱文珍。王叔文对俱文珍是没有办法的:俱文珍十多年前出任宣武军监军后,为应付经常发生的兵变,就自置亲兵干余人。而回到长安后,他就一直保持着这支私人部队,但是以神策军的官兵的形式把他们的身份都变成了禁军——这这支部队,就在王叔文的眼皮底下。

因此,王叔文不得不舍近求远去先搞定远在奉天城的右神策军行营。奉天城到长

安大概一日行程,说近不近,但说远不远。但是奉天的地位,我们前文一再描述了。奉天在唐德宗时期就已经建成了拥有内外两城的军事要塞,内城周长5里,外城周长10里。城墙以土加以石灰、沙子、硝根夯筑而成,外城城墙高2丈2尺,壕沟深2丈,宽3丈。奉天保卫战之后,德宗更是将奉天作为一个堡垒来屯兵。

这么一个兵家要地,让谁去掌控这支神策军王叔文可是想破了脑袋。一个是韩泰,这是自己人,现在的正式职位是兵部郎中,他必须要去的,王叔文在找一个能够接受的外人。他必须要找到一个真正统兵的,因为理论上,韩泰是没法直接领兵。

这是因为唐朝的尚书省组织架构其实和现在的美国很像。兵部相当于国防部,但是不直接掌管军队。兵部整体的职责是#pageNote#0/img对出征的大将授予斧钺,就是依仗;皇帝把敕书给兵部,兵部按照敕书的内容进行办理军事各方面的事物;以及调动十人以上部队的报备。军队的真正实权,都是在各镇节度使和神策军自己手中。

至于韩泰的兵部司的职责,我们知道兵部司郎中有两人:一人判帐及武官阶品、卫府众寡、校考、给告身之事;一人判簿及军戎调遣之名数,朝集、禄赐、假告之常#pageNote#1/img。我们并不能确定韩泰担任的是哪个,虽然看起来应该是“判簿及军戎调遣之名数”这个。韩

泰以这个兵部郎中的背景,应该可以做个行军司马。但是谁去做做神策行营节度使呢?

这正好,有个人虽说年事已高,但是在金吾卫大将军这个位子上坐着。此人是原来的振武军节度使。他在任上不断上表请求还朝,按说节度使权重,很多人贪恋权位不愿离任,范希朝主动要求去任还朝,是很罕见的。但是我们联系一下他范希朝所在的振武军:振武军虽然名义上属关内道,领绥、银、麟、胜等州、东中二受降城、及振武镇北等州军。辖地相当于是陕西绥德以北及内蒙古南部之地,军镇驻地在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西北。一句话,这是个天寒地冻鸟不拉屎的地方,估计范希朝在内蒙的草原上呆的也郁闷了。从后面他对政治的热心来看,并不像是那么豁达之人。

但是不论怎么说此举使唐德宗非常高兴,贞元十九年(804年)于是召范希朝还朝,拜检校右仆射,兼金吾卫大将军。王叔文想到此人后,十分兴奋。范希朝早年就在神策军中任职,任过邠宁节度使韩游瓌任别将,韩游瓌于贞元四年(788年)死去,其部将特联名上书唐德宗请求调迁范希朝继任邠宁节度使。本来唐德宗都已经同意了,但范希朝推荐张献甫代替自己。范希朝是不是范希朝看到了邠宁镇不是他能控制的?我们不得而知,只知道在张献甫赴任途中,邠宁军

就发生兵变,都虞候杨朝晟等人将叛军斩杀,张献甫才得以就任。相比而下,振武军虽然偏远,但是至少很安全。

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将;一个神策军出身的旧人;一个看起来不贪恋权位的高洁之士;这不就是王叔文要找的人吗?王叔文马上就和范希朝取得了联系,范希朝这次并没有推托年级大了,反而立刻答应了王叔文。王叔文马上草拟了诏书下达:

门下:……特进检校右仆射右金吾卫大将军充右街使成纪男范希朝,有贞臣之节,有良将之风,识达《武经》,学综兵要。……可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左仆射兼右神策军京西诸城镇行营兵马节度使如故。#pageNote#2/img

前面我们花了整整一章来说明神策军的问题,王叔文这时候才看到,不能不说是太晚了。这是一个战略上的失误,这个失误甚至比二月没让顺宗立太子都严重——看在王叔文一党本来就和太子李纯相互不顺眼的情况下。神策军在顺宗继位时的中立,那只是暂时的中立,前文说了,理论上神策军是皇帝的私人军队,在顺宗身体情况不明朗的事实下,这股庞大的势力终究是要倒向一方的:不是革新派,就是保守派。

现在,革新派出手了,却是准备以排挤宦官接掌整个神策军的方式。亡羊补牢,本来也是个办法,问题是这补的方法实在是有问题。一般来说,如果削去某个实权官员的职

位,那是要用一个稍高的虚衔职位,至少也是平级的职位来弥补。王叔文仅仅是让范希朝任左神策军节度使,却忘了神策军上面还有一个中尉。

这个神策军中尉,虽然仅仅是从三品,但是自己却以宰相的地位看待自己。德宗确立神策军中尉制,“是时,(中尉)窦(文场)、霍(仙鸣)势倾中外,藩镇将帅多出神策军,台省清要亦有出其门者矣。”#pageNote#3/img窦文场等自己以为功高,而且三品的职位可以拜相,于是要求以麻写制。有个词叫“相麻”,因为唐宋时拜相的诏书用白麻纸写,故称。但是朝廷有人不同意:“翰林学士郑絪奏言:故事惟封王、命相用白麻,今以命中尉,不识陛下特以宠文场邪,遂为著令也……遂焚其麻。”于是更命中书降敕——这就是用一般的敕封官员的仪式了。但是,神策军中尉自身并不以此为然,前文说到神策军中很多人穿紫袍就是这么一个意思:我虽然实际没有拜相,但是我就是宰相的权势。

然而,虽然这些宦官屁股坐在最重要的位子上,但是脑子却并不是那么好使。当时是右神策中尉副使孙荣义接到了敕旨,把神策军中的各位以宦官身分的将领都召集了起来。大家对这次人事任命好像并不吃惊,因为早几年,当鱼朝恩被杀的时候,神策军也不是直接被朝廷任命的大将掌管过吗?他们觉得这只是暂

时的,准备接受敕令。

就在这时,神策军下面的将领却都跳了出来,极力反对这次把军权让给范希朝的调动。“诸宦者尚未寤,会边上诸将各以状辞中尉”,这我们第一次看到也是奇怪了,本来是皇帝不急太监急,现在是太监不急太监下面的将领急?这是这么回事?

这得从神策军的军将的升迁和宦官的关系说起。理论上,神策正员官依资改授,每三年一转迁。在转迁为京师神策军系统中的中层将领之后,即被调往神策城镇任镇遏使进行锻炼,然后再入京,迁转为神策军系统中的核心层--三都:都兵马使、都押衙、都虞侯或神策军将军,最后由神策将军迁为大将军。在级别上,左右神策军各设大将军一人,正二品;将军各四人,从三品。统军各二人,正三品。神策军大将军一般都是虚衔,不管事务只是一个尊崇性质的加官,神策军将军是实际上负责军事的。

前文说过,文职上最可能接任节度使的是行军司马,武职就是都兵马使。随节度使制度确立后,兵马使成为节度使府的重要武职僚佐。由于兵马使地位和作用的不断提升,它的待遇突破了传统本官俸禄的界限,还出现了举人自代、荐送以及荫子孙等特权阶层的新形式。兵马使职能从最初的镇将,经历了都知兵马使、藩镇储帅,最后成为具有阶官性质的荣衔。而在神策

军中,兵马使的职位牢牢把握在中尉手中,要想上升到兵马使,必须得到中尉的首肯。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天才一秒记住【阅读阁】地址:yueduge.cc,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永贞难永:唐顺宗之死和中唐政争》相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