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阅读阁】地址:yueduge.cc
7.3
“中风矣!”
革新派的忧悸和失望
日子一团团的过去,王叔文起复的诏令却一直没有下来。王伾忙的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不停的跑来跑去,但是跑的毫无方向感。
他首先居然是跑去找掌权的几个宦官。当初他们搞改革,最大的对手就是宦官,现在居然走投无路要最先去找宦官们说情。这真是一个讽刺。李忠言的倒向也许他们已经清楚,但是王叔文居然还是让王伾去找宦官帮忙,这简直是与虎谋皮。
毫无疑问的所以宦官都拒绝了他。前文已经说到,现在的宦官都投靠了太子李纯。不用说俱文珍和刘光琦,就是新起的吐突承璀和梁守谦也不会给王叔文一点机会。王伾无奈之下,只能跑去找杜佑。
杜佑也早就看王叔文不爽了,这时候更加对王叔文不利的是,杜佑已经和宦官们也达成了默契,这在前文滑涣一事中我们有过推测。一般来说,朝官对宦官妥协往往出自私利。谋求官位升迁是朝官共同的心愿,巴结受到皇帝宠信的宦官往往能达到固位升迁的好处。但是杜佑已经位极人臣,他现在需要的是尽量吧这个政权平稳保持到新君继位——这段时间是多长,他也许知道,也许不知道,但是太子李纯肯定已经给过暗示。
王伾很忐忑的提出了王叔文的要求:直接把王叔文从哀制中起复,起复的官职不是他原来的户部侍郎,也不
是被免去的翰林学士,而是宰相——现在的宰相只有韦执谊和高郢还在办公,这显然是不够的。
按说这也是正常的。唐朝中期随着宰相群人数的不断扩大,除三省长官以外的其他官员,不需本官逐级迁转,可特承制命,以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各种名目,直接进入“中书门下”参行宰相之职。高宗乾封二年(667年)六月乙卯,赵仁本以司列少常伯(吏部侍郎)同三品宰辅,开启了唐朝六部侍郎直接拜相的先例#pageNote#0/img。
就在德宗朝,这样的例子就有八次:常衮以礼部侍郎为相;关播以吏部侍郎为相;卢翰以吏部侍郎为相;刘滋以吏部侍郎为相;柳浑以兵部侍郎为相;陆贽以兵部侍郎为相;郑余庆以工部侍郎为相;郑珣瑜以吏部侍郎为相。
这其中,有三次是直接以某部侍郎平章事的方式授予的。“平章事”之名,是起于贞观八年(635年),仆射李靖以疾辞位,
“诏疾小瘳,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pageNote#1/img——“平章”意为评议辨别,引申为断决处理。唐初的时候还有一个“同三品”加衔,是因为中书令、侍中是中书、门下正三品官,“同三品”加此衔以示其与中书令、侍中享有同等权力及待遇。
“同三品”及“同平章事”都属差遣性质,本身并无品秩,任此职者必另兼职事官街。王叔文的户部侍郎没有被免
去,正好以此作为进阶。据《宰相表》、《唐仆尚巫郎表》等统计,肃宗至德元载(756年)迄唐末,六部侍郎平章事的授受,共72次,计有70人充任,其中本官为兵部侍郎33次,户邻侍郎24次,户部侍郎是仅次于兵部侍郎直接拜相的主要职位。
史书中没有明说王叔文求的是哪个官衔,我们推测最大的可能就是郑珣瑜的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然而在度支使一事上已经和王叔文有了很大矛盾的杜佑对此的反应是嗤之以鼻。你王叔文不是牛吗?你不是要杀了韦执谊吗?现在居然还有脸跑来求宰相!杜佑估计这样想着。
王伾没办法,再次去走宦官的门路。事实上,自宦官得势时起,很多朝官为了一己私利就与宦官攀龙附会,他们往往贿赂受皇帝宠信的宦官。早在玄宗朝,宦官高力士得宠时,许多文武大臣就攀附高力士,通过走高力士的门路而取得高官厚禄,如盖嘉运、韦坚、杨慎矜等“皆厚结力士,故能踵至将相。”#pageNote#2/img肃宗、代宗之际,宦官权势进一步发展。代宗时元载因贿赂宦官李辅国而跃居台辅,任相后又“结内侍董秀,多与之金帛,委主书卓英倩潜通密旨”#pageNote#3/img,因有宦官之助,元载越来越得到代宗的信任。
德宗贞元以后,随着神策军中尉制和枢密使制度的确立,宦官权力逐渐趋于稳固,朝官对宦官的巴
结更加普遍起来。现在,王叔文终于想到了这条路,可是——太晚了。宦官们一直表示不支持王叔文为相。王叔文怅吟了一首“长使英雄泪满襟”以后,决定换个目标。这次他让王伾给他跑的,是总领北军之职。
北军,是北衙禁军的简称。“南衙,诸卫兵是也;北衙者,禁军也”#pageNote#4/img唐朝前期北衙禁军逐渐发展形成了北衙六军,即“天子六军”的左右羽林、左右龙武和左右神武军,以及飞龙、金吾、威远和皇城将士。
永贞元年的北衙禁军,和唐朝前期的北衙禁军可以说是毫无关系。因为安史之乱中,原先的禁军系统在安禄山攻入长安后几乎丧失殆尽。至德元载(766)六月,据守撞关的哥舒翰大军溃败,安史叛军长驱直入,玄宗、肃宗父子狼狈西逃,“禁军从者裁千人”。肃宗即位灵武,以沿途募兵和河陇监牧马数万匹调补北军#pageNote#4/img。至德二载,肃宗亲至凤翔调集大军,准备收复京城,因为原先的羽林军减太大耗,于是别置神武军以元从、扈从官子弟为之。“不足,则取它色,带品者同四军,亦曰神武天骑,制如羽林”。神武、羽林、龙武合称“北衙六军”。“又择便骑射者置衙前射生手千人,亦曰供奉射生官,又日殿前射生手,分左右厢,总号日左右英武军”#pageNote#6/img。
北衙六军在肃、代两朝和德宗建中前期时,还是主要担负官廷
宿卫的武装,建中四年十月“泾源之变”,德宗仓皇出奔奉天,右龙武军使令狐建“遂以四百人随驾为后殿”,右龙武将军李观“时上直,领卫兵千余人危从奉天”。#pageNote#7/img虽然史书说“德宗倚赖之”,但这点兵力吗,明显没什么大的作用,德宗在危难之际抓到什么都是救命稻草,但围城解了以后,德宗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以后该怎么办才能不出现这种困局?
德宗后面做的事情我们读知道了:神策军被一步步的壮大起来了。贞元以后,宿卫主要由神策军承担,北衙六军虽然仍列营于禁苑之中,但兵力寡弱,徒具虚名。其主要职能已不再是宿卫,而是以天子六军的名号装装门面,充任依仗而已。兴元元年(784年),德宗敕令:左右羽林、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各统军一人,秩从二品。六统军“秩比六尚书”#pageNote#8/img,阶品虽高而无职事,成为车将迁转升任、藩镇罢还无职事而奉朝请者的阶梯而已。
北衙六军最初由宦官李辅国、程元振等人掌管,以后仿照藩镇监军使例,设置六军辟仗使,以宦官充任,可见北衙六军和神策军一样,统帅大权基本操于宦官之手。由于神策军在禁军中居于主导地位,因而北衙六军名不副实,论其兵力、地位,与神策军和唐前期的北衙禁军都有显著的区别。首先从兵力看。广德二年,“左右神武等军,各以
一千五百人为定额。左右羽林军,各以二千人为定额”#pageNote#9/img,连同左右龙武军,估计约万人左右。而天宝时仅左右羽林军就有一万五午人,可见神策军的强大,是建立在北衙六军的衰落上。
禁军还有一支重要力量是金吾卫。左右金吾原名左右候卫,为府兵十六卫之一,高宗龙朔二年改为左右金吾卫,源自西汉末年时的“执金吾”。执金吾为率禁兵保卫京城和宫城的官员,其所属兵卒也称为北军,地位较高。光武帝在民间时曾说“为官当为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原因就在此。唐朝金吾的职责十分广泛,除担负宫禁的巡逻和皇帝外出车驾的前驱仪卫外,还负责整个京城的“昼夜巡警之法”,即京城的治安保卫。这与府兵其它各卫主要在宫廷和皇城列仗宿卫,“分兵守诸门”稍有所不同。金吾的这一特殊职能使之在府兵制崩溃后,仍能始终保持一定的兵力,继续发挥作用直至唐末。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永贞难永:唐顺宗之死和中唐政争》转载请注明来源:阅读阁yueduge.cc,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