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阁【yueduge.cc】第一时间更新《永贞难永:唐顺宗之死和中唐政争》最新章节。
8.1
暗流
困局之下的选择
时间已经到了七月,改革派的很多人突然发现,已经雷厉风行进行了五个月的改革,好像陷入了困局。
现在革新派的状况是:外部是除了长安的百姓,大家好像对改革都不是那么赞同,或明或暗的在阻扰着;内部则是一团乱麻。王叔文-韦执谊双头执政内部发生了极大的矛盾,基本以及谈崩了;改革派明显的分成了两派,而且面对各方日益咄咄逼人的反对,竟然没人站出来反驳。
这一点都不像王叔文以前的样子。还在两个月前,王叔文恃才傲物,盛气凌人,根本听不得不同意见,容不下任何批评,对于与自己意见不同的官吏和批评者,则或出或贬,排挤打击。宣歙巡官羊士愕、监察御史窦群提了意见,王叔文都是立刻要杀,当日贬官——窦群奏刘禹锡“挟邪乱政,不宜在朝”的当日,王叔文就把他罢官出京了,到了路上才通知他“出为唐州刺史”#pageNote#0/img。
相比较而言,太子李纯那边的动作就比较从容了。七月初九(丙子),朝廷加封李师古为检校侍中。侍中是门下省的理论长官,这是这个很好的和李师古表示善意的行为,而且这事情应该是太子一方的人提议的:为什么这么说,一来这时候王叔文已经在家,韦执谊正忙着和王叔文撕逼没空;二来必须考虑太子对藩镇的心态。想到顺宗刚继位时,李师
古就蠢蠢欲动是准备偷袭义成军节,李纯对这个当时最大的藩镇不可能不予以防备,而现在他的目标看到是先将长安的政局稳住,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将高官的帽子先给一顶李师古。这样一来,李师古总不好意思马上就作乱。
所以这时候出现了一种很奇特情形:对于立太子也好,对于太子监国这个动议也好,都是藩镇比朝堂上更为热心。前文说过剑南支度节度使韦皋、荆南节度使裴均、河东节度使严绶已经公开站在太子一边,现在太子已经开始收买其他藩镇的人心。更何况,王叔文一伙人别说收买藩镇的人心,简直是把藩镇的人心都往太子那边推。
还记得前文提到顺宗让弟弟抚王李纮为河东节度观察处置吗?严绶这种老实人都不愿意这样被监视着,说明顺宗,或者说是王叔文对藩镇的处理真的不是很老道,操之过急四字应该公论。而太子,上来第一步就是收买人心。正好几天后的二十六日(癸巳),横海军节度使程怀信去世,朝廷任命他的儿子节度副使程执恭为留后。
横海军也是德宗当年插进河朔三镇的一个钉子。建中三年(782)德宗以沧州刺史程日华为军使,长期领有沧、景(治今河北景县东北)、德、棣(治今山东惠民东南)诸州,而平卢、成德、幽州诸镇及朝廷对此数州争夺不已——这就是德宗希望的效果
。后来程日华之子程怀直为节度使,不理军政,好游不归,不问士卒饥寒。贞元十一年(795)九月,堂哥程怀信乘其游猎晚归之机,闭门不纳;程怀直不得已来到长安,这时候德宗已经不想再挑动兵戈了,于是程怀信即为节度使。现在程怀信死了,太子立刻任他儿子程执恭为留后。
这对藩镇来说是一个很好的信号:王叔文对藩镇极其不满,公开叫嚣要怎么怎么;现在太子一党部分掌握了政权,做出的事情确是看上去和德宗一样:姑息纵容。这是太子的权略,也是上位前做给藩镇看的。这时候,就算是那些心有异志的藩镇,看到这样的举措也会缓一下:这是对藩镇示弱啊!
前文我们用了整整一篇来描述藩镇和朝廷的关系,但是现在的情况是,在王叔文这边不作不死的对藩镇的苛刻态度下,太子的猛然出现让各藩镇突然有了一个对比:一边是王叔文一党号称对藩镇将不再客气,要好好整治藩镇;一边是太子对藩镇优礼有加,你没有干给你顶大官帽戴戴,你有事了就让你儿子接着干。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啊。
好了,现在我们对各藩镇和太子的关系做一个梳理:明确支持的太子的,八镇:剑南西川节度使、荆南节度使、山南东道节度使、义武军节度使、泾原节度使、凤翔陇节度使、兖海节度使、义成军节度使。这还没包括
河东一镇的严绶,因为我们没有资料表明抚王李纮对河东的控制力到底有多大。明确偏向王叔文的只有两镇:河中节度使、昭义军节度使。其他的如宣武军节度使、武宁军节度使、邠宁节度使都是一口一个效忠朝廷,至于朝廷是谁他们不关心,他妈只认诏书上的那个皇帝;河朔的幽州节度使、成德军节度使、魏博节度使、平卢军节度使则是根本不关心朝廷,但是现在平卢对太子有了好感,至少暂时不会反对太子;至于东都观察使、河阳三城节度使、潼关防御使、同州防御长春宫使等更只是附庸,没有站队的能力,只能跟着朝廷。
对比已经很明显了。现在王叔文对藩镇的所有措施都已经没什么大用了,大部分的藩镇在长安的进奏院已经都得到了这个消息——太子和王叔文是完全不一样的做法,太子不喜欢顺宗那套对藩镇不满的措施。这么一来,应该会有更多的藩镇上书要求让太子监国。当然,这就是太子的本意,至于日后他对藩镇露出锋利的爪牙时,他们都会觉得目瞪口呆。
不过在太子李纯完全掌握形势之前,他不会轻举妄动。这就是政治人物必须的自我把握。现在,他正坐在一个比较有利的位置上。王叔文等人资浅望薄,难以服众,有不停的雷厉风行的损害了很多人的利益,这些人多为握有兵权的宦官和先朝元老重臣
,这他现在已经初步获得了他们的拥戴。
现在太子还有一件事可以拿来刺激王叔文,那就是那些长安城中的宦官们。二月间王叔文通过顺宗下诏罢宫市、五坊小儿以及停内侍郭忠政等十九人正员官俸钱,前面两件是大事,我们前文都已经详述,此处我们看一下第三件事,也是最小的一件事情:停内侍郭忠政等十九人正员官俸钱。
这个郭忠政,史上籍籍无名,但是名字的结构与前文提到的一个人很像:李忠言。史书并没有给我们提供这个郭忠政的所作所为,我们必须联系其他史实去猜想:到底什么事情让顺宗龙颜大怒,停了他们的俸禄?
停禄是罚俸的一种,可以视为无限期罚俸。所谓罚俸旧时官吏因过误而停发薪俸若干时日的一种处分。唐中后期,逐步开放财产刑,于是对犯错官员的处罚方式也开始改变,这也是罚俸制度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新出现的罚俸与旧有的赎刑之间也存在类似情况。多位学者已经论述,在处罚程度上,罚俸较赎刑为重#pageNote#1/img。
唐代官员的俸料制度是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制定的。所谓俸料,是官员从政府那里得到的钱货收入,包括食料、杂用、防阁或庶仆等,在唐初约占一般官员俸禄总收入的一半以上。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因为以前的俸禄系统太复杂,玄宗下令按月一起结算
,成为月俸,#pageNote#2/img而罚俸制成为一个重要的惩罚性手段。刚开始仅仅局限于朝堂礼仪,后来开始应用于对官员的各种失职的处分,如唐律明文规定“建取舍非其人,又惑于清托,故其年选士不精,坐罚俸料”#pageNote#3/img,又如“卢迈坐举非其人,夺俸两月。”#pageNote#4/img
郭忠政作为一个内侍,按照他的级别最多参照外廷也是正五品上的官员,按照这个标准禄米二百石(按年供给),俸料等九千二百文(按月支给),因为是内宫官员,拿不到六顷职分田。着明显不是一大大数字,顺宗为什么要大张旗鼓的将之写入诏书呢?参照前文罚俸的罪名,再参照顺宗刚继位的时候的政治环境,我们可以大概率猜想,郭忠政是兼管五坊使的,而且他的被罚不仅仅是因为五坊小儿的问题,更可能是因为宫市的被废。
引用很简单,这是因为郭忠政没法发给下面的人钱。安史乱后,朝廷财政急剧拮据,甚至无力全额支付官员俸禄,肃宗乾元元年(758年),京官一度不给料钱,外官也只给半料。唐代宗大厉十二年(777年)重新厘定京、外官月俸标准。这个标准中,京官、外官俸禄产生了巨大差别所,这种差别直到唐灭亡也未能解决。而宦官比照南衙的官员一般品级都要降几级,因此如果不是神策军中尉这样的权力部门,更加没有钱用。德宗之所以留着宫市,也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小说推荐:《一群原神coser穿到名柯世界之后》《皇长孙的团宠日常》《噩梦使徒》《我真没想离婚后带球跑》《我有一个修仙世界》《华娱,从神雕剧组开始!》《种花家的兔子[星际]》《我在三国骑砍无双》《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奥特曼:原来这边是简单模式》
天才一秒记住【阅读阁】地址:yueduge.cc,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