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
关键一击
太子监国
就在王叔文感到筋疲力尽难以应付的时候,最后一个。也是最为致命的打击在他出其不意之中来了。
七月乙未日(二十八日),顺宗突然颁布制书,让皇太子李纯监国。制书很短,只有最为关键的一句话:“诏军国政事,宜权令皇太子某勾当。百辟羣后,中外庶僚,悉心辅翼,以底于理。宣布朕意,咸使知闻。”#pageNote#0/img勾当一词,在唐朝以前的意思都是主管、料理。如元稹《赵真长户部郎中兼侍御史等制》:“应可某官,充户部巡官,勾当河南、淮南等道两税,馀如故。”#pageNote#1/img
一句话:由于朕旧病在身,未能康复,军务与国政中的一切施政要务,暂时命令皇太子李纯代为办理。#pageNote#2/img王叔文得到这个消息,估计目瞪口呆之余,内心是惊惧的难以名状。李纯库然这么早就动手了,他想不到,更没做好准备。
这次太子监国,史书上的记载倒是颇为一致。大致上,都是说当时朝廷内外的官员们都痛恨王叔文的党羽肆意专断,顺宗也憎恶他们。俱文珍屡次启奏顺宗,请求命令皇太子监理国政,顺宗本来对处理日常的纷繁政务感到厌倦,于是同意了俱文珍的请求。
可是真的是这样吗?《资治通鉴》说是顺宗旧病在身,未能康复,但是仔细看看《顺宗实录》那只有一句话的诏书,没有一个字提到顺宗的身体问题。《顺宗实录
》对此的说法是“上固已厌倦万机,恶叔文等,至是,遂召翰林学士郑絪、卫次公、王涯等入至金銮殿,撰制诏而发命焉。”
又是一个熟悉的情景。还记得四月二十六日翰林学士郑絪、卫次公、王涯等入至金銮殿的事情吗?同样的地点,同样的人物,甚至差不多的事件——上次是立太子,这次是太子监国。
监国,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通常是指皇帝外出时,由一重要人物(例如太子)留守宫廷处理国事。也指君主未能亲政,由他人代理朝政。早在春秋时代#pageNote#3/img,监国就已经有了明确的制度,“君行,太子居,以监国也;君行,太子从,以抚军也。”#pageNote#4/img从主体看,监国的主语大部分情况只有一个:太子。当然,五代时期的乱政下,权臣藩镇监国也是常事。
有唐一代,监国是一个避不过去的状态。第一代的权力交接就是在监国的形式下进行的。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早上,“玄武门之变”发生了。李世民长安城玄武门附近射杀皇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事后杀李建成、李元吉诸子,并将他们从宗籍中除名。三天后(六月初七癸亥日,626年7月5日)李渊让出军政大权给予秦王李世民,立他为皇太子,李渊下诏说:“自今以后军国事务,无论大小悉数委任太子处决,然后奏闻皇帝。”#pageNote#5/img三个月后
,李渊退位称太上皇,禅位于李世民。李世民登基,是为唐太宗,次年改元贞观。
然后是景云二年(711)二月间,睿宗李旦听术士说“五日内有急兵入宫”,遂颁下诏书,命太子监国#pageNote#6/img。到景云三年(712年),又不顾太平公主的反对,把帝位让给了李隆基,改元先天。而李隆基的太子李亨继位也是自以监国的形式即位的。天宝十五载(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武城的南门城楼,举行了简单的登基仪式。登基后,改年号为至德,并且将当年改为至德元载,玄宗被推尊为太上皇。
我们看唐朝着三次监国,都是在情势极度危机的情况下进行的。太宗是因为兄弟要杀他,玄宗是因为姑姑太平公主要杀他,肃宗是因为安史之乱之下,玄宗逃到了成都,整个国家都在分崩离析的关头。而顺宗这时候,皇太子李纯的处境怎么也说不上危急。这时候,王叔文已经被削去了几个最主要的官衔;王伾已经假装中风在家躲避了;韦执谊正和王叔文矛盾到你死我活;其他人并没有什么很大的能量。而皇太子一边,有宦官支持,有禁军支持,有朝臣支持,有舆论支持。可以说,虽然王叔文一党仍然是执掌了大部分朝政,但是宪宗这边的实力比之王叔文一边那是有极大的优势。
凡事我们都要看本质。李纯在掌握了这么大的优势后,仍
然威逼顺宗进行了“太子监国”的授权,所以他一定有一个目标。王叔文现在已经不是他的对手,那这个目标只是一个人:顺宗。
顺宗作为最高决策人,或者是名义上的最高决策人,这时候他到底有多大的实际权力,我们有必要进行怀疑。但是,不管怎么说,他都是这个帝国的唯一的至高领导。顺宗只要一天在皇帝这个位置上呆着,对李纯来说都是一种压力。顺宗是经过大风大浪的,也是咬着牙度过二十六年的太子生涯的人。王叔文固然是有一部分的自己想法,但是如果王叔文没有把顺宗的思路带回去的话,顺宗还是有很多办法处理的。
在我们看来,顺宗对王叔文的工作大致上是满意的。王叔文的这些官职都是通过顺宗这边出来的,而且应该是体现了顺宗的意志。顺宗对王叔文和韦执谊的冲突在刚开始的时候甚至是纵容的,因为两个得力手下之间的一点小冲突有助于维护他最终仲裁者的地位优势。但是他想不到的是,王叔文和韦执谊会闹得这么你死我活,因此,顺宗“恶叔文等”并不是说完全讨厌王叔文——如果是完全讨厌王叔文,以王叔文的势力他撑不了这么久。顺宗的讨厌王叔文,是讨厌他没办好事,没有和韦执谊搞好关系。可以想象,如果顺宗能说话,第一句话就是把王叔文和韦执谊叫在一起让他们相互道歉然
后一起干活。
然而顺宗没法说话,而牛昭容和李忠言毕竟没法完全领会他的意图。王叔文做事越来越决绝,韦执谊也是越来越顶针,顺宗的想法实在是没法继续下去了。这时候,他的必然选择是重新和宦官开始沟通:这实在是个没办法的办法,他恨宦官夺权,却在最后的关头不得不依附宦官去平衡这个政局。
同时,在上面的各种资料的零星字眼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顺宗并不是不理政务的。他只是对日常的政务感到烦躁。烦躁的理由有很多,王叔文的不能干,韦执谊的不听话,俱文珍的阴奉阳违,还有——太子是一帮宦官拥立的,自己的政策很明显受到了这帮人的暗中反对。至于太子,虽然年初的时候太子的神策军的影响是帮了大忙,但是日后会怎么样,顺宗并不抱希望。
王叔文的失败似乎正在慢慢变成定局,顺宗需要新的人开始代替他说话。但还是,王叔文毕竟是自己的亲信,怎么样慢慢扭转这个政局,顺宗也在思考。但就在这个组关键的节点上,太子李纯一伙人突然就动手了。
李纯现在已经准备妥当了。他成为太子已经三个月,这期间,他在武元衡的事情上妥协过,也在陆淳的事情上反抗过。说实话,这年他才二十六岁,远不到政治上成熟的地步,但是他的优势也是年轻——尤其是对这样一个不能说话的父亲而言
。顺宗那边的烦躁,正是他行事的最好契机。
自从大群人进入金銮殿拥立自己为太子后,他和顺宗的矛盾已经公开化了。这是政治上的“俄狄浦斯情结”#pageNote#7/img:一个在政治上开始成熟的皇位继承人,他的本能的敌人就是坐在皇位上的那个人——皇帝,也是父亲。
这一年,年轻的李纯学到的东西太多了。首先是顺宗继位过程中的那一系列事件;接着是王叔文用事而不喜欢自己;再然后是四月那次金銮殿的近乎绑架式的立太子行动。所有这些,读让他有一种“万事靠自己”的想法。毕竟,他和宦官们宁没有顺宗那种局促,而且他确实有控制他们的手腕。
所以,这次他先发制人了。顺宗的“不能言”正好给了他一个无限的理由。诏书一发,当天皇太子就“见百寮于东朝,百寮拜贺,皇太子涕泣,不答拜。”#pageNote#8/img这里的东朝是个有歧义的地方。一般说,太子所居之宫称东宫,也称东朝,因借指太子。陆机《告贾长渊书》:“东朝既建,孰问峨峨?”但问题是,唐大明宫称东内,也称东朝。《全唐诗》中有四处提及“东朝”,三处为大明宫,如崔日用《正月七日宴大明殿》诗“新年宴乐坐东朝,钟鼓铿锽大乐调。”所以,李纯到底是在哪里见百官的呢?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小说推荐:【笔趣阁】【头条书屋】《科研从博士生开始》《从机械师开始无限转职》《仙子,逼我吃软饭是吧》《为小说原住民预告天灾》《松田的酒厂二周目》《长生家族:从开枝散叶开始》《圣拳!》《人渣反派自救系统》
阅读阁【yueduge.cc】第一时间更新《永贞难永:唐顺宗之死和中唐政争》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