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阅读阁yueduge.cc),接着再看更方便。
8.3
旧臣复位
三朝天子一朝臣
前文说到,宪宗刚刚才监国,就任命太常卿杜黄裳为门下侍郎,任命左金吾大将军袁滋为中书侍郎,二人一并同平章事。然而在此之前,宪宗实际上已经埋好了棋子。
就在七月十一日(戊寅),王伾“坐翰林中,疏三上,不报”,至于诈称疾自免的前一天,因为王叔文母亲去世,俱文珍等人商议以户部侍郎潘孟阳为度支盐铁转运副使。潘孟阳其人,我们在说到杜黄裳的时候提到过。潘孟阳是德宗朝礼部侍郎潘炎之子。潘炎在代宗大历末(779年)官右庶子——前文多次提到,这是太子的亲信。然而后来宰相为元载当政,讨厌潘炎一直给不给他晋升,一直到了元载伏诛才进礼部侍郎,随后以病免,根据史料来看最多担任不到三年此职。但是就在这短短的三年中,潘炎应该主持了大历十三年、十四年两次科举,选拔了不少人才。
德宗继位初年,刘晏任权,潘炎是刘晏的女婿,但是刻意和刘晏保持了一定的距离、“虽书疏报答,未尝辄开,时称古人节”#pageNote#0/img。然而刘晏被杀后,潘炎还是坐贬澧州司马。潘孟阳少年时“气尚豪俊,不拘小节”—当然这点倒后来他也没改。因为父亲的关系,登博学宏辞科。“博学宏词”既要“博学”,又要有“宏词”,一是渊博精深的学识,二是优美恢宏的文词。唐
朝诸多考试科目中以博学宏词科为首要,登科者地位崇高,比之进士更加难考--在唐后期的344名进士出身者中,有34名是以宏词登科入仕,占了总数不到百分之十#pageNote#1/img。应博学宏词科举者远比录取的人数多,唐后期此科每年仅录取数名,多者也不过十数名,经常只取三人,仅相当于后世科举殿试一甲之数,而应举者通常有三数十人。因而唐后期许多进士及第者都参加过此科考试,以证明自己的才学。
因此,潘孟阳一进台省就迁殿中侍御史,但不知为什么降为司议郎。因为当朝公卿很多是父亲的朋友,很多很多是刘晏当年执政时的下级,而且他本人才华也是很不错,大家都愿意推荐他,到了德宗末年已经官至兵部郎中。德宗末年,宰相空缺,户部尚书王绍以户部尚书的虚职主持机务八年。这期间,王绍“数称孟阳之材,因擢授权知户部侍郎”,这时候潘孟阳年未四十。
杜佑在王叔文回家母丧后,开始真正掌握起判度支的事务。然而他年事已高,于是请潘孟阳为副。潘孟阳不但和杜佑关系融洽,更是武元衡的铁哥们——武元衡是宪宗的心腹,我们前面多次提到。宪宗新即位,于是马上对潘孟阳委以重任:命潘孟阳巡江淮省财赋,仍加盐铁转运副使,同时视察东南个藩镇的治理情况。
于是潘孟阳领行从三四百人,到了各
镇就喝酒游玩,又与美女夜夜笙歌。到了扬州的盐铁转运院,“广纳财贿,补吏职而已。”于是回去后大失人望,宪宗把他放在闲置整整六年,后来武元衡为相后才继续起用,这是后话。
但是,潘孟阳在七月的时候,对宪宗来说具有稳定政局的重要意义,因此,就算是他又很多缺点,宪宗还是毫不犹豫的起用他,因为他的优点更多:德宗朝的老人,年纪又不大,和保守派的官员关系都不错,最重要的是,和自己人的关系更铁,是值得信任的那类人。
二十一日(戊子),宪宗以礼部侍郎权德舆为户部侍郎,补了潘孟阳的阕。这实际上是明确不起复王叔文的意思:唐朝六部各有两个侍郎,王叔文的母丧期间实际上是处在停职的状态,但是宪宗也没有免去王叔文的侍郎职务,却又把两个位置都填满了——这是让权德舆主持户部了。现在王叔文不但没有翰林学士的职务,连度支和户部这两块的经济大权也被宪宗瞬间剥夺。
权德舆是起居舍人权皋之子,少有才气,未冠时即以文章称,杜佑、裴胄都争相让他做自己的幕府。德宗后来召为太常博士,改左补阙兼制诰,进中书舍人,历礼部侍郎,三次知贡举——就在贞元十八至二十年(802-804年)。
权德舆仕宦显达,并以文章著称,于贞元、元和间执掌文柄,名重一时。刘禹
锡、柳宗元等皆投文门下,求其品题——这些改革派的干将都认为是自己人,因此在权德舆出任户部侍郎以后,改革派虽然觉得这样安排是把王叔文彻底架空了,但仍是比较顺利的让权德舆执掌了户部——这正是宪宗安排的高明之处:权德舆本来和改革派有交情,而且是以长者的身份去接受户部,明显更有利于财权的顺利移交。
但是权德舆明显不是宪宗的“自己人”,虽然他秉性耿直,为人宽和,言语质朴自然,风度甚佳,为时人所称道——但是“上意”往往不是以大家的风评而论的。虽然元和五年(810年),权德舆以“陈说谋略多中”太常卿拜礼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但在李吉甫和李绛又先后被拜为宰相争论不休时,权德舆总不表态并因此而受到朝臣的指责。宪宗也随之不满,而且前文说起过,权德舆的儿子权琚和改革派的几个主将交情度很深,因此权德舆的不说话有时候也可以看作是他因为自己曾偏向改革派而沉默。干了两年不到宰相,元和八年(813年)正月权德舆就被削去宰相职务,一直没有回到长安。
现在度支和户部都是宪宗比较信任的人执掌,宪宗立刻就收到了大礼包:度支奏称,其实就是潘孟阳上书称,德宗朝裴延龄设置的别库,一概是减少正库的物品,移至别库,分别储存,请求将别库
的物品一并归还正库,宪宗听从了这一建议。这是德宗留下削平藩镇的军费,宪宗早就想动手了,只是一直没有找到一个机会。然而机会就如同安排好一样出现了。
八月十七日(癸丑),西川节度使南康忠武王韦皋去世。前文我们用大篇幅介绍了韦皋,他的死实际上是为元和削藩开了一个引子,而且是一个恰到好处的引子。支度副使刘辟自命为西川留后:留后是唐朝节度使、观察使缺位时设置的代理职称,得名是玄宗时宰相或大臣遥领节度使,常置留后知节度事,简称“留后”。安史之乱后,藩镇跋扈,河北三镇和淄青、淮西诸镇的节度使多于临死时遗表请以子弟为留后;也有节度使死后,军中拥立他的子弟或大将为留后的。
但是留后毕竟只是一个临时的头衔,刘辟继续指使诸将领上表请求任命自己为节度使,宪宗早就等着这个机会,于是朝廷不答应。不但不答应,这个月的二十三日(己未),宪宗任命袁滋为剑南东西川、山南西道安抚大使——唐朝亲王遥领节度使才会称节度大使,安抚、经略、制置等使之位高秩重者亦称大使。表面上看是宪宗给袁滋极大的权力和地盘,把全国十个道中的三个道的最高管理权力交给了袁滋;但是实际上这时候宪宗就想把袁滋找个理由送出去,而且宪宗等着逼刘辟反叛。
宪宗为什么会
讨厌袁滋?这其实是很明白的一个事情——袁滋实际上是出卖了改革派一伙人,右金吾军这支力量是他投靠宪宗的投名状。宪宗刚刚继位,当然只能将其封为宰相以表彰拥戴从龙之功,但实际上谁的内心都不会喜欢这种卖主求荣的人:你会出卖旧主,哪会保证不出卖自己?就如港片时常说的“当了一次二五仔,一生都是二五仔”。这种人就应该早点送出去。
十月初三日(戊戌),宪宗任命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袁滋为同平章事,充任西川节度使,征召刘辟为给事中。这件事一下子把问题都处理了,而且刘辟无论接不接受都是没有好下场的。前文已经说到给事中只是个正五品上个门下省官员,刘辟要是真接受了那还不是宪宗手中的一条虫。再说了,连王叔文都搞不定的刘辟,更加明白这次朝廷是不会放过他了。
刘辟立刻造反,拥兵自守不肯接受征召,并开始向东川进兵。袁滋一见这个情景,害怕刘辟强悍难制,在自己上任去路上来个一刀咔嚓,于是上书表示不敢前去。宪宗立刻生气了,便将袁滋贬为吉州刺史——吉州就是庐陵,今江西吉安一带,典型的江南不算太差的贬官之处。袁滋在宰相的位子上坐了两个月,屁股还没坐热就被赶出了长安,这说明,二五仔大家都不看重。
就在贬出袁滋的第二天,宪宗将右庶子武元衡重
新任命为御史中丞。这是宪宗的心腹之一,日后元和中期武元衡将是宪宗最为重要的宰相,我们有必要详述之。
武元衡字伯苍,河南缑氏人。曾祖父武载德,是武则天的堂兄弟,封颍川郡王,但做官只做了是湖州刺史;祖父武平一,善于写文章,武后当政时,畏祸不与事,“隐嵩山,修浮屠法,屡诏不应。”#pageNote#2/img后来中宗复位,强行拉他出来做官,也不愿意做大。父亲武就,也只做到正七品上的殿中侍御史。
武元衡少时天资聪颖,才华横溢。建中四年(784年),参加科举考试,因诗赋文佳,金榜题名,位列进士榜首——这里插一句,他儿子武翊黄是元和元年(806年)的状元。中举后,武元衡并没有在中央任职,而是外任华原县令,然后在任上因为神策军的骚扰地方问题而去职。德宗很欣赏他的才能,于是亲自召见武元衡让他他担任刑部所属四司之一的比部员外郎:审计财政,核查赋税调敛、诸司百官经费俸禄赃赎、仓库出纳、丁匠工程、和籴收支、军资器械等帐目#pageNote#3/img,这实际上是朝廷的最重要审计机构。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