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权利链的掌控:大明宫中的“五星”连珠

《永贞难永:唐顺宗之死和中唐政争》转载请注明来源:阅读阁yueduge.cc

2.2

权利链的掌控

大明宫中的“五星”连珠

顺宗即位后没几天,王叔文就设计了一套保持政务流畅的权利链。王叔文进入翰林院,而王伾进入柿林院,得以与李忠言和牛昭容会面议事。这其中的分工是:王伾掌管来往传递;王叔文负责决断;韦执谊拟文诰;刘禹锡、陈谏、韩晔、韩泰、柳宗元、房启、凌准等人谋划计议,互相唱和、探听朝外事务。

大致说来,王叔文依赖王伾,王伾依赖李忠言,李忠言依赖牛昭容,转相勾结。每遇一事,他们首先下达翰林院,让王叔文作出判断,然后向中书省宣布,由韦执谊承命奉行。在最高决策人顺宗看来,韦执谊、王叔文、王伾、李忠言、牛昭容是这条权利链上最重要的五个人,我们姑且称之为“五星”连珠。

这里先说王伾其人。王伾其实是这个权利连的最重要的中转,他承担的是连接外廷及内廷信息沟通的重任。柿林院是在内宫中,因为遍植柿树而得名。柿树可以高大遮阴,而且柿叶是一味化痰平喘的中药,内侍省经常会在宫中收集柿叶给内医局,这也是一物两得。

柿林院的大致位置,现在已经不可考了。根据《长安图志》,柿林院左右是含宁殿和玉清殿,边上是竹楼,柿林院就在这个竹楼南面。这么看来,柿林院和中和殿、会元殿、宣光殿、临光殿等主要宫殿读很近。唐内

宫柿林院之省,内旨由此出,在此处可见到宦官及女官。唐罗隐《镇海军所贡》诗曰:“檐前飞雪扇前尘,千里移添上苑春。他日丁宁柿林院,莫宣恩泽与闲人。”

王伾主管柿林苑,主要的优势在于他字写得好。顺宗当年就是因为王伾书法特长找来的,现在顺宗不能说话,那王伾的工作实际是很重要的。他誊写的各类文件是直接给顺宗看的。然而自古以来,书如其人是只有一部分的情况,更多的情况是书不符人。颜真卿,柳公权这样人书俱正的固然有之,秦桧,严嵩这样写字很好人品极差的也不是少数。正好这位王伾是后者。

王伾站在这个位置以后,突然发现所有官员的上书都要他在前面写说明,这样一来,那些有想法上进的官员就觉得王伾手中的那支笔,是他们通往顺宗的唯一判断了,于是,王伾与王叔文以及诸朋党门前,车马辐凑,而王伾门前尤其多,贿赂的珍宝奇玩,四时不绝。这才是真正的“妙笔生花”—这是白花花的银花。

王伾知道自己的才能不如王叔文,而且顺宗已经给了他高官厚禄,因此就不再考虑其他方面的事情。王伾现在把一件事情做到了极致:收钱。他在屋内做有无门的大柜,只开一个足够放进财物的洞穴,用来收藏金宝,他的妻子有时就睡卧在柜上。爱钱爱到这种程度,我们只能认为这人在政

治上是个白痴:他的钱是从哪里来的读搞不明白,就敢这样疯狂的敛财,摆明了是个胸无大志之人。

然而,王叔文是个胸有大志之人。他现在处在翰林学士的位置上,前文已经稍有提及,这相当于是“内相”,而且前面我们在行文中多次提及翰林学士这个官职,似乎在宫廷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里我们必须详细对翰林学士做个分析,才能更好的理解在永贞时期的巨大作用,以及日后的重要影响。

翰林院设立的本意,本来是玄宗在升平年所吸引各种文艺人才的机构,但是随着天宝年间的政局,玄宗为提高行政效率,“承导迩言,以通密命”,“供奉別旨”#pageNote#0/img,为了减少中间环节,迅速将皇帝旨意以政令形式颁布下达,特地在翰林院中设立了学士院。

安史之乱以后,由于天下用兵频繁,军国多务,深谋密诏,皆出自翰林院。因此翰林学士的地位就更加重要了,许多军国要事,甚至不与中书省商议。据《旧唐书·陆贽传》记载,德宗时,泾原兵变,天子出奔,翰林学士陆贽“行止辄随从”,“虽有宰臣,而谋猷参决,多出于贽,故当时目为‘内相’。”

永贞后,又于诸学士中选资高望重者一人为承旨学士,参谋禁密,权任独重,元稹《翰林承旨学士记》云:“大凡大诏令、大废置,丞相之密画,内外之密奏,上之所甚注意者

,莫不专对,他人无得而参”。这种翰林学士承旨的职权,实际上已经不只是起草文书诏制了,还直接出谋划策于内廷,分割外朝宰相议政之权,可谓名副其实之“内相”了。

为什么翰林学士的职责是在不断变重?翰林学士院则是直属于皇帝的内廷机构,从一开始就显示出政治的功能。一般来说,翰林中供职者多选自中书草诏之官,接触枢密的机会应较其他职官为多,这在预知机密方面可以说是必然牵涉其中的。既然这个人是皇帝亲信之人,又参与商议机密,某种程度上说,这个人实际上就是国政的决策者之一,至少也是决策参与者之一。这种没有职位而且心腹的顾问式的决策者,正是封建时代帝王最喜欢的那种类型。

而且,正因为翰林学士“独无所属”#pageNote#1/img,实际上可以理解为翰林学士直接隶属于皇帝,因而在南衙的以三省为主导的行政系统无法确定其归属。另外,入居翰林者以直宿制度为主要工作方式,基本不参与南衙朝宫的活动#pageNote#2/img。这点从翰林院的位置可以看出来。《翰林院故事》记载:“(翰林院)列于宫中”,又曰“翰林院者,在银台门,麟德殿西,重廊之后”。这点在考古发现中已经证实。据对大明宫西侧宫墙附近遗址的进一步发掘,发现位于右银台门以北、西夹城内的遗址布局形制与文献记载的翰林院很相似

,因此确定其为翰林院遗址。

据考,翰林院是一个宽55米、长400米左右的狭长型封闭院落,仅有一道小门与大明宫内部相通。于翰林院落中供职者,并非经由南衙三大殿而进入翰林院,而是从兴安门经过夹城,经由右银台直接进入内朝区域。

这个过程需要经过三次宫门:兴安门、内夹层的宫门、右银台门。李肇《翰林志》记载“(学士)每下直出门,相谑谓之‘小三昧’,出银台乘马,谓之‘大三昧’”。三昧是佛教用语,来自于梵文Samādhi,也译作“三摩地”、“三摩提”。唐朝佛教的流行之下,士大夫都会时不时的引用一些佛教中的话语,这里的三昧实际上是指经过三道宫门,昧的本意是昏暗不明的样子,三昧是三次经过宫门的暗处。唐中后期担任过翰林学士者留下的诗文也多次提到“银台”字样,都可以作为学士由银台门出入的证明。

可见,翰林院的地理位置,相对于南衙朝的三大殿区域而言是相当特殊的。翰林学士与皇帝之间的接触可以更直接,也更秘密,而无须惊动南衙。这些都说明学士院的设置,基本上弥补了因内外朝的分割而造成皇帝贯彻个入意志方面的不便,因此从皇帝的喜好上说,翰林学士会成为唐朝政治生活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尤其是在顺宗看来。

然而翰林学士的诏令,

还是必须通过南衙来实施。这就需要韦执谊了。韦执谊现在的官职是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崇文馆大学士。中书令一职在唐代是时常空缺的,中书侍郎即为中书省长官。唐代宗以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最高的宰相,常常以门下侍郎和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为首席宰相。这是因为宰相集议朝政的政事堂初设于门下省,高宗死后移至中书省,此后中书令执政事之笔,有出令之权,遂居宰相之首。政事堂的事情后文将有详细分析,此处不详述。

王叔文要找韦执谊办事,实际上还是需要通过宫中。在这里,我们可以想象,实际上王伾的柿林院才是中转站,如果王叔文需要一个能同时掌控全局的地点,柿林院是他能找到的最好的地点了,这也解释为什么那些官员会去王伾家行贿——主要人物在柿林院碰头的频率是最高的。

中书省在皇城的南面,王叔文要穿过柿林院,三大殿,以及丹凤城门才能到达韦执谊的办公地点。这条路线我们可以从徐松《唐两京城坊考》所附《西京皇城图》还可以清楚地看到。南衙中,尚书、中书、门下三省所处的位置,以其职能的不同,相对于皇帝居止的宫城即有远近之别。中书、门下为决策机构,分掌制诏和封驳,其位置距离宫城最近,分列于承天门街的西、东,与宫城仅一条横街之隔。

唐朝

大部分时间,中书省和门下省都分置内外两部。《西京皇城图》中中书省、门下省分别标作中书外省、门下外省,这就是说除设在皇城的外省部分外,同时在宫城中设有分部,称为中书内省、门下内省。《贞观政要》有“中书内省”#pageNote#3/img的记载,“自是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焉。”#pageNote#4/img韦执谊作为中书省的长官,主要职责是拟定文诰。从工作内容看,韦执谊一般会在中书内省进行日常办公,政事堂是他主要的工作场所。按照惯例都会在中书内省值夜,但是因为顺宗的身体原因,更多是他直接去顺宗寝宫汇报。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小说推荐:《我这万恶的谪仙之姿》《预支未来,修出个人间武圣!》《超时空快递》《被迫成为站姐后[娱乐圈]》【蔷薇小说网】《官场:救了女领导后,我一路飞升》《重生之长孙皇后》《灵气复苏,我从种田开始修仙》《谍海青云》《在反派出生前(快穿)

秦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阅读阁yueduge.cc),接着再看更方便。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永贞难永:唐顺宗之死和中唐政争》相关小说